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龙山

黄龙山

①在今浙江缙云县北十二里黄龙村。《明史·耿再成传》: “从取金华,为前峰,屯缙云之黄龙山以遏敌冲。” 即此。

②在今安徽贵池市北五里。《方舆纪要》 卷27贵池县: 黄龙山在 “府北五里,滨大江,有望江亭”。

③一名辅山。在今江西修水县西,与湖北通城县接界处。海拔1511米。《明一统志》 卷49南昌府:黄龙山“在宁县西一百八十里。相传吴黄武中,黄龙见此。或云山顶湫中有黄鱼能致风雨,岁旱祷之辄应”。

④在今湖北通城县东南五十里,与江西修水县接界。《舆地纪胜》 卷66鄂州: 黄龙山 “在通城幕阜山之东。顶有湫池,中有黄鱼二,能致雨,有瀑泉”。

⑤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明史·地理志》江夏县: “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于城内黄龙山。”

⑥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57洛川县“雄儿山” 条下: “又有黄龙山,在县南百三十里。”


(1)古山名。在今浙江省缙云县西。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耿再成取处州,驻兵黄龙山,山高险,再成树栅于其上,以遏敌势,即此。(2)又称梁山山地。在陕西省北部,介于黄河和北洛河之间。为黄土高原上的石质山地。西北—东南走向,海拔 1200~1500 米。主要由砂、页岩构成。 1400 米以上基岩裸露,余为连片的黄土覆盖。东侧黄河支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西侧河谷较开阔。主峰大岭(黄龙县与韩城市交界处),海拔 1783 米。同名高峰海拔 1196 米。为省内林区之一。东南麓和南侧煤矿丰富。


猜你喜欢

  • 泥溪场

    ①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泥溪乡。清道光《通江县志》 卷2: 泥溪场 “离城一百七十里”。1932年川陕省设赤化县泥溪市苏维埃驻此。1933—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置赤北县治此。②即今四川宜宾县西北泥溪镇

  • 伊阙山

    一名龙门山、钟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魏书·释老志》:景明初,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于洛南伊阙山”。即此。即“伊阙”。

  • 浮山墟

    即今广东饶平县西北浮山镇。《清一统志·潮州府》: 浮山墟 “在饶平县 (今三饶镇) 东南三十里东洋屯。一名百丈埔。宋张世杰妻许氏会陈弔眼之师,出黄冈与元兵战亡于此”。

  • 打耳班

    即今阿塞拜疆里海西岸高加索山南达尔班特。《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打耳班”。

  • 枫溪墟

    即今广东潮安县西北枫溪镇。清光绪 《潮州府志》 卷14: 海阳县 “墟市” 有枫溪墟。

  • 蒙州

    ①西魏置,治所在北淯郡武川县 (今河南南召县东南)。北周辖境相当今河南南召县东南地。隋仁寿中改为淯州。②唐贞观八年 (634) 改南恭州置,治所立山县(在今广西蒙山县东南二十里蒙江南岸)。《元和志》卷

  • 江宁镇

    即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宁镇。隋以前为江宁县治所。明、清置巡司于此。(1)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部,北濒长江。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江宁,人口 8000。因西晋江宁县治此得名。宋称

  • 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少康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杜注:“纶,虞邑。”《元和志》卷7宋州虞城县:“故纶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当在今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

  • 奉先寺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三十里龙门山南端。唐高宗初年开凿,至上元二年 (675) 完工,为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而雄伟的石窟群像。卢舍那佛高17.14米。是唐代雕像艺术珍品。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龙门山(西山)南端。唐

  • 伊克土尔根河

    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之大黑河。《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黑河“在归化城南二十里。蒙古名伊克土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