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山
①在今甘肃天水市西。《方舆胜览》 卷69天水军: 黑谷山 “大山乔林,连跨数县。有黑谷关。绍兴初,郡守陈俊置,以防秦巩来路,最为冲要”。
②在今甘肃西和县南百里,接成县界。《方舆纪要》 卷59西和县: “ 《志》 云: 黑谷大山乔木,雄跨数郡,上有黑谷关。”
①在今甘肃天水市西。《方舆胜览》 卷69天水军: 黑谷山 “大山乔林,连跨数县。有黑谷关。绍兴初,郡守陈俊置,以防秦巩来路,最为冲要”。
②在今甘肃西和县南百里,接成县界。《方舆纪要》 卷59西和县: “ 《志》 云: 黑谷大山乔木,雄跨数郡,上有黑谷关。”
东晋升平五年(361)置,属广州。治所在安沂县(今广西岑溪县西北)。南齐移郡治夫宁县(今广西藤县东北)。梁于郡置石州。隋开皇十年(590)改为藤州。大业三年(607)复为永平郡,治所在永平县(今广西藤
唐置,属渤海县。即今山东沾化县西古城镇。北宋庆历二年 (1042) 升为招安县。(1)古镇名。即今山东省沾化县西沾化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升为县。(2)今镇名。在陕西省安塞县中部偏南、杏子河东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宋书·礼志》: 三国吴太元元年 (251) 十一月,“祭南郊,其地今秣陵县南十余里郊中是也。晋氏南迁,立南郊于巳地,非礼所谓阳位之义也。宋孝武大明三年,……乃移郊兆于秣陵牛头
亦作武阶。西晋惠帝置,属狄道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魏废。十六国前凉张骏于此置武街屯护军。《水经·河水注》: “滥水又西北径武街城南。” 《新唐书·玄宗纪》: 开元二年 (714),“薛讷及吐蕃战
即今江西临川市西铜山。《寰宇记》 卷110抚州临川县: 峨峰山 “在县西四十里。出铜,因号铜山,天宝六年敕改为峨峰山”。
①又名庙诸山、仆射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四十里,太湖东岸胥口之南。《史记·伍子胥传》:伍子胥死,“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胥山”。《越绝书·吴地传》: 阖庐时,“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
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少室山。唐李白《元丹邱歌》:“元丹邱,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清同治《河南通志》卷7:“嵩山居四岳之中,故谓之中岳,其山二峰,东曰太室,西曰少室。…
即今广东电白县。明万历《高州府志》卷1:电白县有水东圩。清道光《电白县志》卷8:水东圩“在县西南七十里”。1951年电白县由电城镇迁于此。
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北二十六里柯桥镇。《方舆纪要》 卷92绍兴府: 柯桥,“ 《志》 云: 其地水流汗漫, 陂深曲, 为境内之险, 亦曰柯桥市”。
唐置,属茂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新唐书·韦皋传》:贞元九年(793),董勔“围维州,搏栖鸡,攻下羊溪等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