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路
政区名。北宋末年置。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克辽燕京,根据宋金联合灭辽的协议,燕云诸州应归于宋,于是诏以山前诸州置燕山府路,山后诸州置云中府路,合元丰时所置二十三路及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复置的京畿路,共为二十六路。其时诸路所统府州军监,与元丰时相比略有增减更改。
政区名。北宋末年置。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克辽燕京,根据宋金联合灭辽的协议,燕云诸州应归于宋,于是诏以山前诸州置燕山府路,山后诸州置云中府路,合元丰时所置二十三路及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复置的京畿路,共为二十六路。其时诸路所统府州军监,与元丰时相比略有增减更改。
官名。隋朝岐州监次官,视正九品。
官名。清朝户部宝泉局所属四厂之主官。东、西、南、北四厂设满洲大使四人,掌理各厂鼓铸事宜。
官名,东汉置,世祖改常侍曹尚书曰吏曹尚书,原掌常侍黄门御史事,后又掌选举祠祀事。见《后汉书·百官志三·常侍曹尚书注》、《晋书·职官志》。官名。据应劭《汉官仪》所说,西汉的侍曹尚书至东汉改称吏曹尚书,《
即“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南中郎将”的省称。即“南中郎将”的简称。详“南中郎将”条。
任官制度。明朝定以监生拨往在京各大衙署历事。计吏部四十一名,户部五十三名,礼部十三名,兵部二十五名,刑部七十名,工部二十四名,都察院六十三名,大理寺二十八名,通政司五名,行人司四名,五军都督府五十名。
官名。两晋以来尚书省置都令史八人,协助尚书左、右丞管理都省事务,监督诸曹尚书,参与政要。权任虽重,用人常轻。至南朝梁始重其选,置殿中、吏部、金部、左民、中兵五都令史,武帝天监九年 (510) 诏令选用
官名。① 曲氏高昌国所置官。② “咨议参军”省称。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内史省始置,员二人,从六品。唐初沿置,太宗贞观二年(628)省,而于门下省置起居郎二人。高宗显庆二年(657)复于中书省置二人,与起居郎同掌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以备修史
见“仪仗都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