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仪同三司

仪同三司

①谓官非三公而仪制待遇同于三司(三公)。《后汉书·邓骘传》:东汉殇帝“延平元年(106),拜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始自骘也。”魏晋时期,授予开府位从三公之文武官。南北朝授予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官号。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一品下,二十三年以后改从一品,位开府上。北齐二品,位三公下。② 官名。西魏、北周府兵二十四开府府所统仪同府主管将军,军号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简称仪同将军;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改为仪同大将军。隋初沿用,全称仍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勋级虽同,但已有领兵不领兵之分。③勋官、散官号。北周为九命。隋朝为十一等之第八等,正五品上; 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初杂用隋制,高祖武德七年(624)改为骑都尉,从五品上。金朝置为文散官四十二阶之第二阶,从一品中,位开府仪同三司下、特进上。元朝沿置,正一品,为宣授,以制命之。


官名。原意是非三公而给予与三公相同的待遇。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晋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北魏仪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齐、北周、隋皆置。北齐则以仪同三司为官名。唐改仪同三司为骑都尉。见《通典·职官十六·开府仪同三司》、《隋书·百官中、下》、《后汉书·邓骘传》。

猜你喜欢

  • 宗正少卿

    官名。北魏、北齐为“大宗正少卿”的省称。隋、唐、五代为宗正寺次官,亦称“宗正寺少卿”,通判本寺事务。隋初置一员,正四品上; 炀帝增为二员,从四品。唐初一员,后增为二员,从四品上。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寺

  • 京省

    即尚书省。北齐在晋阳置“并州尚书省”,称设于京师的尚书省为京省。《北齐书·崔劼传》:“(劼)迁并省度支尚书,俄授京省,寻转五兵尚书。”

  • 馆选

    任官制度。明洪武十八年(1385)定。即选进士为庶吉士之制。永乐二年(1404)以庶吉士隶翰林院,遂有馆选之名。清沿明制,凡选庶吉士均曰馆选。初由新进士中直接选拔。雍正元年(1723)后,改以朝考选庶

  • 显文阁

    南宋阁名。度宗咸淳元年(1265)置,以藏理宗御制。设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贴职。宋阁名。咸淳元年 (公元1265年)置,收藏理宗御制文集。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职。

  • 王府库大使

    官名。明代王府长史司所属有库大使一人,掌王府库藏。下设副使一人,后裁革。

  • 中堂

    宰相之别称。北宋时因宰相于中书省内之政事堂办事而有此称。元朝沿称。明朝大学士握宰相之权,于内阁办公,居中,中书居东西两房,故称中堂。清朝用以称呼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宰相的别称。唐代宰相在中书省政事堂办

  • 路道录

    僧官名。元代于路设道录司,以道录为主官,掌本路道教事务。其下有道正。

  • 武捷总管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武捷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

  • 南京延津渡河桥官

    官名。金朝置。都水监属官。设于南京延津渡,管理、检查桥、船、渡口事务。有南京延津渡河桥管勾、同管勾之名目。官名。金置,属都水监。掌桥船渡口,讥察过往行旅、收支本桥诸物等事。其中讥察之事属南京留守司管辖

  • 和戎将军

    官名。①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普通六年 (525) 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一班。陈沿置,拟七品,比秩六百石。②南朝梁武帝大通三年(529)置,专施用于境外,地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