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分守道

分守道

官名。即“守道”。


官名。简称巡道,明清时设置。明永乐时常令方面官巡视民间疾苦,后遂以布政司右参政、右参议分守一定地域,督察所属府州县,称为分守道。分每一布政司辖区为若干道,其建制增减无定。据《明史·职官四》记载,分十三布政司为浙江杭嘉湖道、宁绍道等六十一道,成为省与府州间一层政治组织。南北直隶不设布政司,但亦置守道,寄衔于相邻布政司官。清代沿置,唯自乾隆时道员为正四品实官后,守道与巡道的职掌已无甚区别,共同成为督察州县的高级地方行政长官,其辖区也不相重叠,清代仅设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等十一分守道(见《清史稿·职官三》)。参见“道员”。

猜你喜欢

  • 同知侍正府事

    官名。元置,为侍正府的佐官,见“侍正府”。

  • 弁工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弁师下士二人,工四人,掌管王的冠冕。北周置弁工中士,正二命;弁工下士,正一命。掌冠冕的制作,属冬官府司织下大夫。

  • 殿中寺少令

    官名。渤海国官,殿中寺次官。

  • 御伯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天官府御伯中大夫属官,正三命。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称纳言上士。

  • 州同知

    官名。简称“州同”详“州同”条。官名。金元明诸代,诸州不设通判,而以同知为其副职。金制于节镇州置同知节度使,防御州置同知防御使事,刺史州置同知,分别为节度使、防御史、刺史之副。元制于上、中、下州亦各置

  • 详断司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置,属刑部,掌详断大辟狱案,设详断官领之。元丰(1078—1085) 改制,以其事归大理寺详断案,刑部不复详断。

  • 三司都磨勘司

    官署名。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改三司磨勘司置,设判司官一人,以朝官充任,掌覆勾三部帐籍,以验出入之数。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官署名。宋端拱中置,属三司。掌审核盐铁、度支、户部帐籍,检

  • 比音郎

    官名。金朝置,属教坊。二十五阶之第十六阶,秩从七品上。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教坊官,自从四品起,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七品上,称比音郎。见《金史·百官一》,参看“教坊”条。

  • 军衡局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设军衡司,南京临时政府于陆军部设军衡局,以局长为主官,分任官、赏赉两科。北洋政府时期复设“军衡司”。参见该条。

  • 内殿承制

    官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置,为武臣阶官,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正八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改为敦武郎。宋初武臣本官阶。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