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官称。西周至战国为天子、诸侯所置执掌军政的高级长官。秦、汉为中央高级官员的尊称,位次三公。如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典客)、宗正、大司农(治粟内史、大农令)、少府、执金吾(中尉)等号称九卿,又与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等并号列卿,本骑将军、卫将军等居其上,号上卿。南北朝逐渐入衔,成为正式官称,如梁、陈置太常、宗正、司农、太府、少府、太仆、卫尉、廷尉、大匠、光禄、鸿胪、太舟十二卿,北齐名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历朝因之,皆为高级事务官员,职权较汉为轻。而六部尚书亦或称卿,仍用古意。元、明诸寺、司,清朝诸寺及内务府所属上驷、武备、奉宸等院皆得置卿、少卿,品秩高低不等。②爵称。西周至战国王室与诸侯国爵制,公以下、大夫以上为卿,诸侯国初分上、下两等,后分上、中、下三等。因其所属国之大小,地位又有差别。③即君。《广雅·释诂一》:“卿。君也。”


官名。夏商周三代都有三公九卿,又有六卿。周代的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汉代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魏九卿与汉同。晋代除置与汉魏相同的九卿外,还有将作大匠卿、太后三卿、大长秋卿。南朝宋齐及梁初皆沿旧制,梁武帝天监七年置春夏秋冬四卿,而又各包括三卿,共十二卿。北魏以太常、光禄勋、卫尉称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六卿,并各有少卿。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卿,且有少卿和丞。隋与北齐同。唐代九寺卿各一人,少卿各二人。见《通典·职官七·总论诸卿》。其后各代也多置卿,至清末废。

猜你喜欢

  • 状头

    唐代称省试第一名为状头。武后时试贡士于殿前,门下用奏状报其等第,因此居首者称状头,亦称状元。

  • 右陶

    官署名。战国燕置。燕国设置右陶、左陶两官署,分管陶器制作。战国燕国陶文有此官。

  • 总治河防使

    官名。元置,《元史·贾鲁传》载:“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

  • 下路

    路的等级之一。元制,路分上下两等,不足十万户的为下路。

  • 太子司闺

    官名。见“司闺”。

  • 漕帅

    清朝漕运总督别称。

  • 京畿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东魏、北齐置。统领京畿军士,为京都最高军事长官。东魏迁都邺城后,权势尤甚,孝静帝时,罢六州大都督,其事务由京畿府管辖。北齐时多任用宗室诸王。在宫廷政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演、高湛杀废

  • 东通灵将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为帅兵将官。《汉书·王莽传中》:“辞连国师公(刘)歆子侍中东通灵将。”“侍中”为加官,加此官号者可入禁中,侍从皇帝左右。

  • 团佐

    官名。隋朝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军府及东宫领兵开府、仪同府所统乡团次官,置二员。

  • 参注

    宋代官员注授差遣的规定之一,即“参选”,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