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学

太学

学校名。周朝置为王公贵族子弟之学府,即大学,高于小学一级。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束发受教,学习成年人的各种礼仪。《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武帝用董仲舒建议兴太学,传授儒家经典,以博士为师,以造就官僚人才。东汉更盛,顺帝时有学舍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就读的太学生达三万。三国魏沿置。西晋初太常所置国子学,亦习惯称为太学。东晋置,又别立国学。南朝宋、齐等仅置国子学,隶太常。于国子学置太学博士,为国子诸学之一。北魏、北齐等与国子学、四门学并置,地位低于国子学,学生人数多于国子学。郡国学亦称太学。北周置,而不置国子学。隋唐五代为国子诸学之一。隋置博士五人、助教五人,学生三百六十人。高祖仁寿元年(601),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仍置博士五人,总知学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旧制,博士、助教均减为二人,学生五百人。唐沿置,博士三至六人,助教亦三至六人,掌教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之曾孙入学者。分五经为业,每经百人。宋朝沿置为最高学府。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置,内舍人二百人,由八品以下官员及平民子弟中招收。神宗熙宁元年(1068)增置外舍人一百人。四年行三舍法,自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徽宗创辟雍为外学。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重建。先后所设学官有国子祭酒、司业、博士、直讲、丞、主簿等。学职有学正、学录、学谕等。西夏仁宗人庆二年(1145)设,仁宗亲临祭孔仪式,并对师生分别给予赏赐。金朝设,隶于国子监,位在国子学下。置博士四人,后减二人,助教四人,后仅置一人。明清时作为国子监之俗称。详见“国子监”。


汉武帝置,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设学官,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后汉书·襄楷传》:“太学,天子教化之宫也。”《后汉书·鲁恭传》:“(鲁恭)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学《鲁诗》。”《后汉书·和帝纪》:“赐博士员弟子在太学者布,人三匹。”注:“武帝置博士弟子,昭帝增员满百人,宣帝倍之,元帝更设员千人,成帝更增员三千人。”《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晖传》:“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猜你喜欢

  • 蒙古翰林院承旨

    官名。元朝置,为蒙古翰林院长官。建院时置一员,后屡增至七员。秩从一品。下置学士二员,正二品; 侍读学士二员,从二品; 侍讲学士二员,从二品; 直学士二员,从三品; 侍制四品,正五品; 修撰二员,从六品

  • 殊祥总管府

    见“隆禧总管府”。

  • 抚干

    安抚司干办公事简称。

  • 邦伯

    周朝诸侯之长。《尚书·周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召诰》:“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指州牧、州刺史。《书·召诰》:“命蔗殷,侯甸男邦伯。”注:“邦伯,方伯,即州牧也。

  • 国令

    官名。隋、唐诸王、公等封国官长。隋朝诸封国各置一人,王、二王后国令视从六品,公国令视正七品,侯、伯国令视从七品,子、男国令视正八品。唐朝亲王国置一人,从七品下,与大农通判封国之事。宋初仅存空名,未尝除

  • 宫长

    女官名,汉置。《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弃所养儿十一日,宫长李南以诏书取儿去,不知所置。”注:“晋灼曰:《汉仪注》有女长御,比侍中。宫长岂此也。”

  • 政务处

    参见“督办政务处”。官署名。清光绪三十二年,改组内阁,设会议政务处,以各部尚书为内阁政务大臣,下设总办、副总办等官。见《清史稿·职官六·内阁》。

  • 宝钞司

    官署名。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置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管理、监工无定员。掌造宫中所用粗细草纸。官署名,明朝置,掌造粗细纸。其官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管理、监工无固定人数。见《续文献通考·职官·内侍省》

  • 大鸿胪

    官名。九卿之一。秦称典客,西汉景帝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始改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少数民族君长、诸侯王、列侯的迎送、接待、安排朝会、封授、袭爵及夺爵削土之典礼; 诸侯王死,则奉诏护理丧事

  • 近幸

    君主器重宠爱之臣。《战国策·赵策一》:“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