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右侍郎
官名。明清置。详见“工部侍郎”。
官名。明清置。详见“工部侍郎”。
北宋贡举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法部科统称。其地位次于进士科。经礼部试、殿试合格,即获本科及第、出身或同出身。神宗时罢,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哲宗时复设春秋科通礼科等,又立经明行
官名。唐朝亲王亲事府次官,置二员,从五品上。
官场用语。即臣下用上奏表章的形式表示自己与皇帝意见的不同。《晋书·卫瓘传》: “武帝敕瓘第四子宣尚繁昌公主。瓘自以诸生之胄,婚对素微,抗表固辞,不许。”
官名。即“司仪令”。
官名。魏晋南北朝置。《三国志·曹真传》:“黄初三年 (222) 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总统禁卫军、地方军在内的内外诸军,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权力极大。不常置。如东晋时仅王
南北朝时参军等级之一。高于行参军。亦直称为“参军”或“参军事”。官名。南朝陈时称由朝廷任命的参军为正参军,由本府自行任命的参军为板参军。参见“行参军”。
官名。春秋时晋国置。司空属吏。掌塗泥修筑宫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
僧官名。明清置,属僧录司。秩正六品,左右各一人。
官名。唐玄宗天宝九载(750)置于广文馆,员四人,领国子监习进士业学生。宋初仅存空名,未尝除授。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废其空名。
官署名。辽北面官。掌太和宫契丹军民之事。置都部署、副部署、判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