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经略使

经略使

官名。唐太宗贞观二年 (628) 始置于边州,掌管军务。后多由节度使兼领,有副使、判官。宋真宗咸平五年 (1002) 再置,渐成为陕西、河东、广南诸路长官,掌各地兵民之政,总制诸将,统帅军旅。西夏置有东、西经略司,亦置为长官。金末置。元朝沿置,职掌略同。明改“经略”。


官名。唐太宗贞观二年,在沿边重要地区设此官,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宋代也于沿边地带设此官,而又兼安抚使,于是称经略安抚使。明朝在有重大军事任务时则置,平时则不置。清初沿置,后废。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六》、《续通志·明官制上·经略使》、《新唐书·百官四下·节度使》、《宋史·职官七·经略安抚司》。

猜你喜欢

  • 礼部郎官

    礼部郎中、员外郎通称。

  • 掌冶丞

    官名。隋朝太府寺掌冶署次官,置四员,从九品上; 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隶少府监。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掌冶方丞置,员二人,正九品上。北宋初存其名,极少除授。

  • 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

    官署名。简称军头引见司。北宋初年,有军头司与引见司。太宗端拱二年(989),改称御前忠佐军头司、御前忠佐引见司。后合为一司。设勾当官五人,以内侍省都知押班及閤门通事舍人以上充任。其属有勾押官、前行、后

  • 行人丞

    秦及西汉初属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又属大行令,为行人令副职。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后罢。官名,西汉置,属大鸿胪,为行人令之副,佐令掌接待归顺汉朝的各少数民族的官吏、使臣。见《汉

  • 视察长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属省警务处,掌办视察全省警务;其下设视察员至多八人。国民党政府时期各省警务处统设视察二至四人,不分设视察长与视察员。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与保安处合并为警保处。

  • 军医少监

    海军同等官。北洋政府设置,其军阶为少校,掌理海军医疗事务。

  • 脱思马路元帅府

    即“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

  • 刑部左曹

    即“刑部左厅”。

  • 海军署

    官署名,民国政府成立,初设海军署,属军政部,不久改为部,直属行政院。参看“海军部”条。官署名。(1) 北洋政府设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七月由海军部改设,属军事部。署长由次长一人兼任, 署内分

  • 外膳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外饔置,北周沿置。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属官,其下设外膳中士、下士。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外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