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行台

行台

①官署名。三国魏置,为皇帝出征时随侍身边临时执行尚书台职权的机构,由尚书台部分主要官员组成,以便皇帝和执政大臣决定军国大事。两晋时不再随侍于皇帝,而由权臣控制,东海王司马越、荀藩、苟晞、温峤、刘裕等曾在战乱中先后建立过行台,以发号施令。北魏初曾于邺及中山置行台,以尚书为长官,执掌当地军政事务,旋罢。肃宗正光(520—525)末,因各地战乱,在各地陆续设立行台主管各地军务,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魏末期渐理民事,北齐时正式兼理民政,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北魏末期的农民起义领袖如万俟丑奴、纥豆陵步藩亦置行台。北魏、北齐以行台尚书令为长官,也有以尚书仆射或左、右仆射以及尚书来主管行台事务者。下设行台尚书左、右丞,各部尚书及郎中处理具体事务。又,北魏、北齐还设有“大行台”。隋、唐初设“行台省”,金朝设“行台尚书省”。②元朝“行御史台”的省称。③官名。北朝行台长官的省称。《魏书·杨播传》: “尔朱荣之死也,(杨)昱为东道行台,率众拒尔朱仲远。”


1、自魏晋始,中央的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在中央者称台,在外者称行台。专为征讨而设,不常置。魏末晋文帝讨诸葛诞,散骑常侍裴秀、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等,以行台从。晋永嘉四年,东海王越请讨石勒,以行台随军。后魏称尚书大行台,别置官属。北齐行台兼掌民事。隋称行台省,其官有尚书令、仆射、主事、礼部、膳部、兵部、驾部、库部、刑部等。唐初也置行台,贞观以后废。见《通典·职官四·行台省》。元至正十六年置行御史台,简称行台,设行御史台御史大夫,侍御史、监察御史等,以监临所属各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之于内台。见《元史·百官八·行御史台》。

2、帝王巡狩所居之处。南朝宋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有尧山,尧巡狩至于此,立行台也。”见《初学记》。

3、大臣出巡所驻之处称行台,又称行辕。

猜你喜欢

  • 湖广司郎中

    官名。即“湖广清吏司郎中”。

  • 凌江将军

    官名。三国魏置,亦称浚江将军或陵江将军。魏、晋皆定为五品。十六国前秦亦置。南朝宋五品。梁时地位下降,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流外八班中的二班,仅高于偏、裨将军,授予门第较低的士人或寒人,普通六年

  • 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官署名。简称八百宣慰司。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置,治所在今泰国清迈境内,管理八百媳妇各部军民政务,隶属云南行省。置宣慰使都元帅、同知、副使等职。

  • 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五卫之一。秩正三品。掌汉军万名。置营于东安州(今河北安次西),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设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下辖一镇抚所,十行军千户所,左、右屯田千户所及

  • 绥南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孙权置,三国吴沿置。南朝梁为四绥将军之一,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班,拟四平将军,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仍拟四平将军。杂

  • 折本

    清朝“题本”之一种。定制,题本经内阁票拟后进呈皇帝,皇帝认为所拟之签有待斟酌之本,当时不批,折其一角发下,谓之折本。待积若干件,于御门听政时与大学士评议处理,得旨后内阁另拟票签进呈。

  • 赤县

    唐朝指县治设在京城的各县,西京以长安、万年等为赤县,东京以河南、洛阳等为赤县,北京以太原、晋阳等为赤县。金、元二朝以首都所在地设置的县称赤县,即大兴、宛平二县。金赤县秩从六品,元赤县秩正六品。1、“赤

  • 车府署

    官署名。北魏置,隶太仆。南朝梁、陈亦置,隶尚书省驾部。北齐、隋迄唐宋,皆属太仆寺,置令、丞,掌诸杂车及驯驭之法。唐朝下置府一员、史二员、典事四员、掌固六员、驭士一百七十五员。宋朝仅存其名而无职司。官署

  • 厢官

    宋朝都城行政区划厢的长官。神宗熙宁三年(1070),以京朝官曾任通判、知县者四人为勾当左右厢公事,分治京城四厢。凡民间斗讼、贼盗情节较轻者,即可决遣。并置勾当左右厢公事所,民间称为都厢,以京朝官一人主

  • 待补生

    南宋候补太学生、国子生、武学生简称。孝宗乾道二年(1166),准许在朝清要官牒送期亲子弟充待补国子生。其后,太学正式实行待补法,各州解试落第人百人取三或取六,留为待补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