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閤门副使
官名。北宋初年置,为横班诸司副使之一,多不预閤门之事,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太祖乾德二年 (964),定为视六品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置为职事官,员二人,从七品,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及赞引亲王、宰相、百僚、蕃客朝见辞谢,纠弹失仪。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阶官名,改右武郎,另置知西上閤门事领其职。辽朝置为西上閤门司次官,隶门下省。金朝置二人,正六品,掌赞导殿庭礼仪。
官名。见“东上閤门副使”。
官名。北宋初年置,为横班诸司副使之一,多不预閤门之事,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太祖乾德二年 (964),定为视六品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置为职事官,员二人,从七品,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及赞引亲王、宰相、百僚、蕃客朝见辞谢,纠弹失仪。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阶官名,改右武郎,另置知西上閤门事领其职。辽朝置为西上閤门司次官,隶门下省。金朝置二人,正六品,掌赞导殿庭礼仪。
官名。见“东上閤门副使”。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为春官府典命中大夫属官。北周沿置,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员一人,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知枢密院事简称。
官署名。清初“内三院”之一。顺治二年(1645)将原设翰林院裁撤,翰林院官分别并入内三院,原内国史院遂改称“内翰林国史院”,长官称“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十五年,内三院改为内阁。十八年复旧制后仍称“内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量人下士二人,掌营建城郭、宫市、都邑、军垒的测量之法。《国语·周语》说:“司空除坛于籍”。可知坛壝之制也是司空所掌。北周置量人中士,正二命;量人下士,正一命。掌测量土地及建坛壝
官署名。北齐置,属卫尉寺,掌管京城及诸城门卫戍士兵。设令、丞。
军事编制。明天顺八年 (1464) 选三大营壮勇官军十二万,分立十二营。成化二年 (1466)罢,三年正式设置。分为四勇营、四武营、四威营。各营内又分为五军、三千、神机三营。命勋臣为总督,监以内臣。各
官名。又称“总宪”。明清都察院之主官。掌院事。明洪武十六年(1383)设,左、右各一人,秩正三品。十七年升秩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南京都察院设右都御史一人。清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设,一人。
国民党政府最高军事指挥官。始设于广州国民政府。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七月七日,公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开始北伐,以总司令统辖北伐军各军、师。并赋予总司令以各种特权, 如“总司令兼任军
官名。麴氏高昌国民部次官,协助民部长史处理本部事务。如被派遣至诸城相监检校,则称“城令”。
满语官名。意为办理文书、文件之人。后金天聪五年(1631)设六部时由“巴克什”改称。为清朝中央各部院衙门、内务府、地方督抚衙门以及八旗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衙门内掌管翻译、缮写满汉文书之低极官员,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