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五里牌竹简
战国时楚国竹简。1951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400号楚墓。墓曾被盗,具二椁二棺,属战国晚期墓。所出竹简共三十八支,皆残断,最长者仅13.2厘米,宽度皆在0.7厘米左右。墨书文字,字数最多的一简六字,少仅一二字。内容属遣策。一般是在简上半部记器物名称与数量,有的在中部注明器物在墓内之位置。所记物品有铜、竹器及丝织品等。系近代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
战国时楚国竹简。1951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400号楚墓。墓曾被盗,具二椁二棺,属战国晚期墓。所出竹简共三十八支,皆残断,最长者仅13.2厘米,宽度皆在0.7厘米左右。墨书文字,字数最多的一简六字,少仅一二字。内容属遣策。一般是在简上半部记器物名称与数量,有的在中部注明器物在墓内之位置。所记物品有铜、竹器及丝织品等。系近代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
书名,一作《待制集》。元柳贯撰。二十卷,附录一卷。柳贯,至正元年(1341)曾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以官名集。平生诗文有《西雍稿》、《容台稿》、《钟陵稿》、《静俭斋稿》、《西游稿》、《蜀山稿》等
书名。清李兆洛撰。二十卷。李氏著述除刊为专书外,均编入是书内,分为颂、疏、序、跋、记、碑铭、行状、传、论说、书牍、杂著等类。
五代时禁军将领。时有内外巡检侍卫指挥使、牙(衙)内侍卫指挥使,又有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
质通贽。古人相见必执贽为礼。《礼记·曲礼下》载,天子用鬯酒,诸侯用圭,卿用羔,大夫用雁,士用雉鸟,庶人用家鸭。孔颖达疏称“质”为形体,委质是屈膝下拜,委身体于地,以示臣服归顺。委质的方式与意义有多种:
即今山西文水县西南上贤。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太原,张灏自辽州援太原,同折可求至文水县上贤村、马村下寨,即此。
①古国名。妘姓。在今山东即墨市西。《左传》隐公元年(前722):“纪人伐夷”,即此。②古代对东方民族的称呼。③又名城父。古邑名。春秋陈邑。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城父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楚
官名。明代宦官御前近侍之一。品级虽然不高,但因掌管皇帝起居,地位颇重。
即“蔡灵侯”。
即“拓跋什翼犍”。
宋代内侍阶官名。即“内侍高班”。政和二年(1112)改名右班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