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乡族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撒尔塔。旧称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蒙古回回等。因居河州(今临夏)东乡故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临夏、积石山、康乐等县,其余散居在兰州、定西以及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3872人(1990年)。操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数人兼用汉语,通用汉文。其族源主要源自中亚一带的回回人;一说来自中亚的撒尔塔人;一说为留驻东乡的部分蒙古驻军;另说由13世纪进入河州东乡地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与当地藏、汉、回等族长期相处,逐渐融合发展而成。元初被编入“探马赤军”从事屯戍。后按照统一政令编入“”的组织,由“军户”变“农户”,受吐蕃宣慰使署节辖。明初,在河州推行“里甲制度”,划东乡为十里。清康熙后期实行会社制度,改东乡为24会。民国十九年(1930)改行保甲制。近代,封建势力与宗教上层相结合,形成巴素池门宦、北庄门宦和锁南坝土豪集团三大地方势力。清代曾多次与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1943年曾参加反抗国民党暴政的※“甘南事变”。以农业为主,亦从事手工业和畜牧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信仰伊斯兰教,教派、门宦众多。实行土葬。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善刺绣。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东乡花儿”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解放后,进行社会改革,废除了压迫剥削制度,建立自治县并与保安族、撒拉族建立联合自治县。

猜你喜欢

  • 比欢

    毛南族民歌的两种形式。一般单独称为“比”或“欢”。因其后分别带有“罗嗨”、“罗喂”的衬词,故统称为“比欢”或“罗嗨罗喂”。“比”可以分为“比条”、“比单”、“比早”和“比三纽”四种,有七言、六言、五言

  • 伯木古鲁万户

    详见“帕木竹万户”(1400页)。

  • 吉尼吉舍

    彝语音译,意为“冤家械斗”。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主家支之间的血族复仇。汉语俗称“打冤家”。※兹目和※诺伙贵族集团,利用家支组织的力量进行血族复仇,争夺土地、财物、奴隶,解决婚姻纠纷等。如某人亲属被杀或财

  • 川藏

    明代藏区古地名。在今青海贵德南境。其地居民为藏族之※川藏部落。有明一代其部首领曾多次修复驿站,协助中央政府派往西藏的使节过境。

  • 聪慧

    西夏职官次品封号。西夏语音“参尼仓”。在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位在大国王之下,与集礼同一等级。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神嘉

    北魏、东魏羯胡首领刘蠡升年号。525—535年,凡11年。

  • 永丰郡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六等级封号之一,授龟纽银印。皇庆元年(1312),孛罗受封。

  • 勿吉

    东北古代民族名。来源于挹娄(一说其与肃慎、挹娄为同时并存的部落)。名为“窝集”转音异译,满语意为“森林”或“深山老林”。活动区域史记其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实际前后期略有不同:前期与挹娄同;中期以后

  • 焉耆府

    清代新疆府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喀喇沙尔直隶厅改置。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辖新平(今尉犁)、轮台、婼羌(今若羌)3县。管领村庄130处、28驿站、8卡伦及南路旧土尔扈特、珠勒都斯中路和硕

  • 乃乌巴·南喀桑布

    明代西藏地方官员。又称喃卡藏卜或仲钦南喀桑布。藏族。属杰氏家族。15世纪人。帕竹政权代理官长仁钦桑波之子。帕竹查巴坚赞时,被委任为拉萨西南乃乌宗本(《明史》称“牛儿宗寨”),故称“乃乌巴”。尊奉宗喀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