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皋落氏
春秋时赤狄的一支。亦作皋落氏、皋落狄,或简称“皋”。岑仲勉释其意为“东山黑狄”。初分布于成周西北、晋都绛东南,即今山西省垣曲县一带,与晋紧邻,威震晋都,有“狄之渠帅”之称。周惠王十七年(前660),遭到晋太子申生的攻击,兵败于稷桑(一说为今山西闻喜)。为避开晋军的侵袭,遂向东北方向迁徙,旧牧地被晋国侵占。先迁至壶关(今山西长治地区),再迁于乐平(今昔阳一带)居牧。与赤狄诸部共衰亡。
春秋时赤狄的一支。亦作皋落氏、皋落狄,或简称“皋”。岑仲勉释其意为“东山黑狄”。初分布于成周西北、晋都绛东南,即今山西省垣曲县一带,与晋紧邻,威震晋都,有“狄之渠帅”之称。周惠王十七年(前660),遭到晋太子申生的攻击,兵败于稷桑(一说为今山西闻喜)。为避开晋军的侵袭,遂向东北方向迁徙,旧牧地被晋国侵占。先迁至壶关(今山西长治地区),再迁于乐平(今昔阳一带)居牧。与赤狄诸部共衰亡。
即“完颜守纯”(1152页)。
见“术不姑”(490页)。
?—约1452明代东蒙古科尔沁(好儿趁)部领主。一译失古失台。孛儿只斤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因力大勇猛,获“巴图鲁”(勇士)称号。据《蒙古源流》等载,约景泰二年(1451),岱总汗脱脱不
古地名。在今甘肃天水县东、清水县南。春秋战国时为绵诸戎所居。秦向西扩张,降其众,设道以统治之。东汉省,魏改为县。
古碑名。清嘉庆四年(1799)六月二十三日立于贵州施秉县南六合乡廖洞中寨路口土地庙两侧,左右各一,亦称六合苗民抗夫碑。右侧碑高1.04米,宽0.69米,厚0.09米。碑额无题刻,碑文分作29行,竖刻,
继《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之后续订的界约。《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俄国声称其中个别条款与原议“不完全相附”,拒绝接受,复经两国全权使臣会商,于雍正六年(1728) 6月25日在恰克图签订此约。也称中俄《喀
旧时云南佤族计算长度的单位。参见“托普”(751页)。
见“耶律弘基”(1308页)。
清朝武官。蒙古正黄旗人。初任火器营骁骑校。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由西路征准噶尔部噶尔丹,至昭莫多(土拉河、克鲁伦河上源之间),准噶尔军万余来犯,随军奋勇进击,大破敌军。五十九年(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克鲁伦河曲处。东至库里叶山接本部右翼中左旗界,西至色尔克山梁接本部右翼中右旗界,南至库得根额里雅接本部中末旗界,北至巴颜乌兰山接本部中右后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