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兰木伦河

乌兰木伦河

①青海大通河上游的蒙古语名称。意为“红河”。《清史稿·地理志·青海和硕特部》载:“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汉魏以前为古羌族居住区。两晋、隋、唐时期为吐谷浑居牧地,其后为吐蕃控制。明代,撒里畏兀儿族(今裕固族)入居该地。嘉靖二十二年(1543),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兵入青海,在该河的巴彦尼库地方败撒里畏兀儿部落,强征贡赋,俺答汗亦在战斗中负伤。三十七年(1558),俺答汗再次入青海,败畏兀特及撒里畏兀儿部落,并留其子丙兔居青海,该地区遂被青海土默特分部控制。崇祯五年(1632),喀尔喀蒙古领主朝克图台吉(却图汗)入青海,占领该地。十年(1637),固始汗率和硕特部入青海,擒杀却图汗,该地区遂成为和硕特部的居牧区。今设海北藏族自治州。 ②陕西窟野河上游的蒙古语名称。意为“红河”。宋、元、明时期汉文史籍称作屈野川,清代称紫河。当地蒙古族一直称之为乌兰木伦。源出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流,经神木,注入黄河。明正统(1436—1449)以前,在明朝辖区内。“土木事变”后,一度为瓦剌也先占据。成化六年(1470),西蒙古野乜克力部的霤加思兰、亦思马因、亦不剌等入居该地。明朝将防线内移,沿神木至榆林一线修筑长城,河套地区处于东蒙古右翼控制之下。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败亦不剌等,将该地区封予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作为鄂尔多斯万户的世袭领地。明末被后金征服,入清朝版图,属伊克昭盟。今其上游属内蒙古伊克昭盟,下游属陕西省神木县。

猜你喜欢

  • 韦洪彬起义

    民国时期水族反压迫斗争。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官府横征暴敛,抓兵拉夫派役,民不堪命,加之是年遭灾严重,生活无着,民众请求开仓借粮充饥,被拒,反遭诬陷。贵州三都水族农民遂在韦洪彬(1908年生于三

  • 席力图呼图克图六世

    1751—1783清代蒙古佛教(喇嘛教)高僧。内蒙古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活佛。出生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额驸亲王策仍之子。乾隆十五年(1750)席力图呼图克图五世圆寂后,被寻访确认为五世转世灵

  • 参见“晌”(1867页)。

  • 辽西郡

    古地方政区名。始置于燕,秦汉因之,隶幽州。因在辽河以西得名。西汉时领且虑(依郭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西)等14县,辖境东至今辽宁北镇县附近与辽东郡毗连,西在今朝阳市南、河北平泉县北与右北平郡相邻,南临

  • 阿勒泰岩画

    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所辖阿勒泰、布尔津、富蕴、青河、吉木乃、哈巴河、福海等地,已发现岩画近千幅。时代从公元前1千年左右延续至蒙元时期,是历代游牧于此的各游牧民族的遗迹。羊、鹿等各类动物以及狩猎、放牧、

  • 宽甸

    地名。明代边堡。又称宽奠。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北,今丹东市北部。明万历元年(1573),辽东巡抚张学颜以张其哈剌甸子“土沃可耕”,力主移建孤山城,筑宽甸等6堡。夺取扼制女真西进之地。四年,移定辽右卫

  • 甘木里

    即“哈密”(1630页)。

  • ①古代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对周边各民族的泛称。又常在前加数字“四”,称“四夷”,即东、南、西、北四方的夷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后,遂有了以泛指一方族称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来释“四夷”。“

  • 江口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北部。境内有土家、苗等民族散居。唐代置辰水县,属充州。宋属沅州。元置省溪坝处军民长官司、后改为省溪坝场蛮夷长官司;又置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皆属思州安抚司。明

  • 罗桑图旦久美嘉措

    1792—1855清代甘肃地区活佛。嘉木样呼图克图三世。青海省同仁县保安镇年都呼人。仁钦嘉措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嘉木样二世圆寂后,被土观活佛选认为嘉木样二世转世灵童,由达赖、班禅主持,嘉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