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旃氏
高车十二姓之一,北魏宗族十姓之一。亦作乙干氏。原居于大漠之西。早在东汉时就投归拓跋鲜卑。据《魏书·官氏志》载,献帝拓跋邻七分国人后,“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即令其后裔统高车之乙旃部,以此为姓。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叔孙氏。此姓见于北魏的有丹阳王叔孙建(乙旃眷)、武骑侍郎乙旃侯莫干(叔孙侯)、北部大人叔孙普洛、将军叔孙拔、殿中尚书叔孙侯头等,见于西秦的有乙旃音埿等,见于柔然的有乙旃达官,见于东魏的有都督乙干贵等。
高车十二姓之一,北魏宗族十姓之一。亦作乙干氏。原居于大漠之西。早在东汉时就投归拓跋鲜卑。据《魏书·官氏志》载,献帝拓跋邻七分国人后,“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即令其后裔统高车之乙旃部,以此为姓。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叔孙氏。此姓见于北魏的有丹阳王叔孙建(乙旃眷)、武骑侍郎乙旃侯莫干(叔孙侯)、北部大人叔孙普洛、将军叔孙拔、殿中尚书叔孙侯头等,见于西秦的有乙旃音埿等,见于柔然的有乙旃达官,见于东魏的有都督乙干贵等。
藏语音译。此称吐蕃时已有。意“男仆”、“男佣人”。女仆、女佣人则称“约么”。在解放前西藏农奴制社会中,长年性佣人,多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不能自由离去。终身为仆者,称为“才约”,是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奴隶
即“王昭君”(209页)。
藏语音译。吐蕃在河陇占领区设置的官职。职能相当于唐代的刺史、节度及清代的总管、统领。沙州(今甘肃敦煌)设此职,称沙州节儿。有节儿论、副节儿、节儿中官、节儿小官等级别之分。吐蕃著名的东道五节度大使论莽热
又称“学卡”、“错卡”,藏语音译,意为“部落”、“族”、“牧户”。民主改革前,藏族牧区宗(相当于内地的县)以下的组织和区划名。与农区的※“谿卡”相对应。所辖面积、人口不一。有官家牧户(即原※西藏三大领
见“乌雅束”(337页)。
藏语音译。意为“百长”。①旧时原西藏地方政府藏军官,次于※如本,略似连长,贵族平民皆可充任。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规定,如本之下设甲本2名,每甲本领兵125名。俸银年20
全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绥远支队。绥远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救国的秘密组织。1936年10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总部派郑天翔至绥远协助建立。由章叶频任队长,以武达平、吴殿甲、赵维新、张又新、任恕、郭新青等为
中国地方志名。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台湾知府余文仪主修。该志书是在六十七和范咸第三次重修《台湾府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续修而成。全书共26卷,取材广泛,包括有关台湾的封域、规制、官职、赋役、典礼、学校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克鲁伦河。东至喀喇陀罗海接本部中左前旗界,西至鄂尔霍图山接本部中左旗界,南至巴彦罕山接本部中左旗界,北至温都尔鞥克接俄罗斯边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首任札萨克
见“诺雷部”(19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