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交换婚

交换婚

一种集团与集团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交换妻子或丈夫的婚姻形式。萌芽于两合氏族外婚制阶段。当时禁止男女在本氏族内互相婚媾,而是甲乙两氏族结成互婚联盟,各以对方氏族之异性为夫妻。此称直接交换婚。由于两个氏族之间男女人数很难大体相当,以及生产进步与自然选择作用等的影响,在两氏族交换之外还有三氏族或多氏族之间的三角交换或多边交换。进入交换圈的氏族越多,男女人数也容易达到平衡。此类交换亦称间接交换婚。氏族制解体后,交换婚以变异形式残存于阶级社会中,表现为2个家庭或两个男子之间互换女子。通常有3种情况:第一为对等交换,即2个男子各以一个姐妹或血缘近亲女子互换给对方为妻。若交换两家同时举行婚礼,又名“同期交换婚”。各民族中过去流行的姑舅表婚或姑舅表交错从表婚,虽系交换婚的特殊形式,仍属对等交换范畴。第二为优惠交换。可分为2类:一为“信用交换”,即男子当时无适龄姐妹与对方互换,而是承诺将来还给对方一女,便先得到妻子;二为“任意交换”,即得到新娘的男子,获准今后有条件时还给对方一女为妻,无条件时可以不还。第三为补偿交换。在阶级社会里,妇女被视为男子的私有财产,双方男子在交换时,按新娘的美丑、年龄确定女子的身价,由身价低的一方向身价高的一方支付一定的实物或现金,作为补偿。中国古代不少民族盛行交换婚;南诏王阁罗凤之姐嫁白崖诏主生时傍,时傍又将女儿嫁给阁罗凤;鲜卑慕容元真把女儿嫁给昭成帝什翼犍,昭成帝遂以烈帝女妻慕容元真;北凉沮渠牧犍亲自把妹妹送给北魏太武帝做左昭仪,不久,牧犍即娶到太武帝的妹妹武威公主;东西魏帝室竞相与柔然可汗阿那瓌行交换婚,结为姻好等。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土、裕固、哈萨克、赫哲、畲、黎、珞巴、傈僳、高山族中的曹人和布农人、彝族支系他鲁人、福建宁化汉族客家人等,均存在两个男子互换姐妹为妻的风俗。通过姑舅表婚或交错从表婚以达到换妻目的之婚俗,更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交换婚造成不少毫无爱情的婚姻,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有助于限制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婚的发生,有利于巩固一夫一妻制。

猜你喜欢

  • 固勒扎庙

    黄帽派喇嘛庙。一称金顶寺。位于伊犁河北固勒扎(今新疆伊宁市)。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一说策妄阿拉布坦)在位时建。有都纲三层,覆以琉璃,垣周一里许。与海努克庙,隔河相望。聚集喇嘛数千,由5鄂拓克轮值供

  • 浪穹诏

    唐代西洱河地区小王国名。为八诏之一。其王丰时卒,子时罗铎立,卒,子铎罗望立,唐授浪穹州(今云南洱源县)刺史。被南诏(蒙舍诏)战败,率部落退保剑川(今云南剑川县南),更名剑浪。卒,子望偏立。卒,子偏罗矣

  • 汉克塔布

    “汉”即汉文之简称;“克塔布”,乃阿拉伯语“经典”、“典籍”之意。为用汉文书写的经典,即伊斯兰教汉文经典著作之总称。因明清之际,回族人大部分已不能阅读阿拉伯文、波斯文的伊斯兰教经典,一些伊斯兰学者遂用

  • 永寿寺

    召庙名。亦称王爷庙。位于内蒙古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清咸丰年间兴建。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有殿堂、庙舍25间。建筑为歇山转角形式。寺内喇嘛最多时有30余人。1947年时寺庙衰微,已无宗教活动,仅有房

  • 胶西郡王

    金封爵。范成进受封。成进原为宋将,理宗宝庆二年(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守盱眙,后降金,受封此爵。天兴元年(1232)起用为元帅,次年,率所部攻卫州,大败于白公庙。不知所终。

  • 阿史那献

    唐朝突厥族将领。又作史献。阿史那元庆次子。长寿元年(692),其父为来俊臣诬告谋反被杀后,流配崖州(今广东琼山县东南,《新唐书》作流配振州)。长安(701—704)中,被召还,累任北庭大都护府大都护,

  • 代子河

    即“梁水”(2125页)。

  • 日喀则

    地名藏语音译。意为“土质良好之庄园”。亦称昔孜、桑主则、三竹节寨、夏雄甲姆。相传此庄园旧时属仁布宗管辖,称“昔卡桑珠则”;又传该地最初乃以寺庙为中心逐渐扩大形成,故又有“扎什伦布”之称。历为班禅额尔德

  • 凿齿

    古代东夷和百越诸族的一种习俗。亦作拔齿、打牙。迄今发现最早在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江苏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人推断此俗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儿童进入成年的一种标志。据文献和有关社会历史调查报

  • 达鲁古

    见“达卢骨部”(7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