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之戎
古族名。亦称伊洛戎。戎的一支。原是河南伊水、洛水地区诸戎之统称。周惠王时(前676-见前652)势力最强,尝侵扰曹、鲁二国。襄王三年(前649),乘周室内讧,结扬拒、泉皋之戎附襄王异母弟叔带同伐京师、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入王城,焚东门。襄王出奔于郑,向秦、晋告急。晋惠公伐戎救周,周以其族赐于晋。晋灵公二年(前619),晋“会伊洛之戎”。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助晋攻宋。战国时为韩、魏所并。
古族名。亦称伊洛戎。戎的一支。原是河南伊水、洛水地区诸戎之统称。周惠王时(前676-见前652)势力最强,尝侵扰曹、鲁二国。襄王三年(前649),乘周室内讧,结扬拒、泉皋之戎附襄王异母弟叔带同伐京师、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入王城,焚东门。襄王出奔于郑,向秦、晋告急。晋惠公伐戎救周,周以其族赐于晋。晋灵公二年(前619),晋“会伊洛之戎”。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助晋攻宋。战国时为韩、魏所并。
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以所辖唐古(※党项)族民户所置,为圣宗34部之一。其部民原为契丹皇族诸宫奴隶,后户口蕃息,时圣宗释免奴隶,置部,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部族军屯住本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博和哩卫,并说清代宁古塔(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博和哩河,黑龙江南又有博和哩山和博和哩噶珊。
?—357东晋时鲜卑段部首领。出于东部鲜卑,世居辽西。※段兰(段郁兰)子。父死,代领部众。乘冉闵之乱,率众南移,东据广固(今山东益都县西北),自称齐王。晋永和七年(351),以青州内附,受晋封镇北将军
藏语音译,①意为“管家”。解放前四川甘孜藏区德格土司辖区专门管理土司财政收支及境内赋税收入的人。由四大※“涅巴”(管家)中选1人担任。另设副职1人,专管土司家内部的收支与物资的保管。除任“涅巴”时土司
860—909唐末五代初云南大长和国第一代国王。又名郑昶。南诏清平官郑回(汉族)七世孙,因世居南诏为官,融入白蛮(白族先民)。南诏王隆舜(877—897年在位)时,因献“龙珠”功,被封为“健士”(见《
新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组织。全称“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1948年8月1日成立于伊宁市。宗旨是“为在新疆人民中建立自由、和平生活,为充分贯彻执行和平条款,并为严厉打击破坏和平条款的冒险分子”,“建立人
西夏文译汉文兵书。原汉文本全称《黄石公三略》,作者佚名,伪托黄石公撰。西夏文译者佚名。木刻本,蝴蝶装,页面18.5×11.5厘米,面6行,正文行13字,注解小字双行占1行,行21字。版口有篇名和页码。
我国云南少数彝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铁厂乡和与之毗连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的部分村庄中。普标人口不多,在国内约300余人,在越南仅150多人,他们大都会说
见“穴骨只”(630页)。
蒙古国和元朝将领。蒙古人。忽鲁忽儿子。以勇壮著称。宪宗四年(1254),随军征蜀。次年,援万户刘七哥,解巴州之围。从都元帅纽璘败宋将姚德,破云顶山城,二败宋军于三曹山。世祖至元三年(1266),从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