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传大召

传大召

藏语称“门拉莫钦波”,清译“摩罗木”或“默朗穆”,意为“大愿法会”。通称“传大召”。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于藏历正月,在拉萨大昭寺倡办了一次讲论佛经、发愿祈祷的宗教法会(即传召)。宗喀巴涅槃后,中断19年,二世达赖根敦嘉措时始恢复,以后每年举行,成为惯例。法会从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届时,三大寺僧众及卫藏、安多、康区各地僧众齐集大召寺,进行各种宗教活动。至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开始在法会中以辩论佛经的形式,从三大寺僧徒中选取头等格西。法会期间,由哲蚌寺铁棒喇嘛接管拉萨市政的封建特权,维持拉萨市区秩序。与此同时,二月亦举行法会,规模较小,藏语称“聪确”,意为“奉献会”,为别于“传大召”,通称“传小召”。法会最初旨在祈祷一年吉祥,后成为宣扬宗教乃致寺院以其特权借机索取民财。民主改革后,僧众仍参加此活动。

猜你喜欢

  • 庆丰司

    清官署名。为内务府属下机构。衙署设在西华门外北长街。前身为三旗牛羊群牧处,顺治十一年(1654)设,康熙十六年(1677),并入掌仪司。二十三年(1684),另设立庆丰司,所办各项事务自行题奏,不再归

  • 达离底部

    见“斜离底”(733页)。

  • 济宁王

    元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元贞元年(1295),弘吉剌部主德薛禅后裔蛮子台驸马受封。

  • 环海八族

    绕青海湖而居的藏族之俗称。即千布录、刚咱(察)、汪什代克、都受、完受、曲加洋冲、公洼他尔代、拉安八族。古之西羌,唐以后统于吐蕃。明代蒙古族据青海,失其地,多远徙,留者为蒙古所役属。清雍正二年(1724

  • 布央语

    我国云南省部分壮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谷拉乡和广南底圩附近的村寨中。说布央语的共约两三千人。除部分老人和小孩外,布央人大都会说汉语西南官话和附近的

  • 乡约制度

    清政府加强统治回民的一种制度。乡是社会基层行政单位,乡约为一乡首领。雍正年间(1723—1735)始行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各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撒拉族)领导的撒拉族、回族起义失败后

  • 陉头

    见“炭山”(1651页)。

  • 段奈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又称波儿哈都台吉。孛儿只斤氏。※俺答汗孙,※辛爱黄台吉第六子。驻牧于张家口以北马肺山一带,距明塞200余里。隆庆五年(1571),明蒙通和,受明封为指挥佥事。在山西新平市口与

  • 西盟水利总局

    见“西盟垦务总局” (715页)。

  • 曲梁之战

    春秋时晋国与赤狄潞氏之间的战争。春秋前期,赤狄诸部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以北及山西、河北、河南的交界地区,南部与晋国紧邻,或互相杂居。潞氏为赤狄盟主,率甲氏、留吁、铎辰、东山皋落氏,役属白狄、长狄等诸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