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都王
明代瓦剌贵族首领。又译歹都王。※脱懽子,※也先汗弟。明景泰五年(1454),瓦剌内讧,与赛罕王设计毒杀阿剌知院次子。也先被杀后。率众西走哈密,投奔其姐哈密忠顺王母弩温答失里。天顺三年(1459),遣使随哈密使臣向明廷朝贡。五年,被明廷封为都督佥事,其子(或作侄)兀忽纳为指军佥事。一说即是大同王。
明代瓦剌贵族首领。又译歹都王。※脱懽子,※也先汗弟。明景泰五年(1454),瓦剌内讧,与赛罕王设计毒杀阿剌知院次子。也先被杀后。率众西走哈密,投奔其姐哈密忠顺王母弩温答失里。天顺三年(1459),遣使随哈密使臣向明廷朝贡。五年,被明廷封为都督佥事,其子(或作侄)兀忽纳为指军佥事。一说即是大同王。
唐吐蕃军政建制。又称孙波如。“如”藏语意为“翼”。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仿唐朝府兵制建立,为军政单位。掌管辖区内军政事务。辖地在今藏北及与青海、云南藏区相接部分。为吐蕃“五如”之一。设“如本”统领。辖
契丹军名。契丹在与宋战中,所获归降者分置二部,一为四捷军,一为归圣军。《辽史·百官志》载有四捷军都指挥使司,属南面军官职。
契丹王朝对治理契丹民事制度的称呼,与“汉制”相对而言。契丹建国后,对契丹人和汉人(包括渤海人)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辽史·百官志》称:“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
见“鄂木布”(2049页)。
新疆三区(伊犁、塔城、阿勒泰)革命初期领导人,泛突厥泛伊斯兰主义者。又译艾力罕·吐烈或伊力汗·吐拉等。乌孜别克族。原籍中亚安集延。出身于宗教世家。俄国十月革命后因散布泛突厥、泛伊斯兰主义,曾于1924
?—1725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姓温都氏。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康熙三十六年(1697)圣祖玄烨亲征噶尔丹,特简为陕西按察使,历陕西布政使、巡抚。四十二年,奉命会勘河南府至山西,由黄河挽运事宜,以赈
古县名。①东汉置,治所在今贵州省关岭境内,为布依、苗等民族之聚居地区。西晋至南朝曾为※夜郎郡治所。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后废。②唐武德四年(621),分宁夷(今贵州德江西南)置,治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
又称回回文字。乃元朝立国之初即颁行天下与蒙古文、汉文通行的三种文字之一。由镇海主管其事。元朝政府的重要机关,均设有回回掾史、回回译史、回回令史等,以掌管回回文书,造回回文册等事。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
见“耶律世良”(1308页)。
石窟寺名。又称灵岩寺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北16公里武周山(云冈)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像、飞天等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