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东蒙古※六万户之一。亦称“十二土默特”。属※右翼3万户。一说其名称源于古老的“秃马惕”部落。明代,由右翼的蒙古勒津(满官嗔)、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等12个大部落及若干小部落组合而成,故统称十二土
?—1258元朝将领。又译叶了干。蒙古札剌儿氏。成吉思汗宿卫拔彻之子。太宗年间(1229—1241),父战死后,袭职,任火儿赤(佩箭侍卫)、博儿赤(司膳),事太宗子岳里吉为卫士长。七年(1235),从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又译哲坡伯克、哲百伯克。维吾尔语。职司制作军服,修造兵械,为哈喇都官伯克副手。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品。光绪十三年,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1822—1887清末名医。回族。福建邵武人。曾为太学生。初为官,后弃官从医,精内科,善指学,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所著多佚,今存有《仙香集》卷2、及眉批《图注本草备要》1部。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洞阔寺。在青海湟源县。清顺治元年(1644),由四世东科尔活佛多居嘉措创建。雍正元年(1723),毁于罗卜藏丹津之乱。乾隆元年(1736),由五世东科尔索南嘉措移建于今址。为与西康母
书名。志宽、志培主编。12卷。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书。京都宛羽斋刊行。系合并《清文汇书》与《清文补汇》而成,共收词汇21900余条。是一部流行较广的满汉对照词书。对学习、研究满文具有价值。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清高赓思纂修。光绪(1875—1908)末年成书。手抄本。40卷。卷首有征讨、诏谕、宸章、圣迹。此外,有星变、疆域、沿革、道考、厅治考、乡镇、户口、城邑、关隘、卡伦、古迹、学制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之一。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西南75公里处榆林河两岸山谷之东西两侧。始凿于北魏前,后北魏及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修建。现存洞窟41个,其中东崖30窟、西崖11窟。
书名。壮语南部方言考证及壮族土俗书译注。1册。近人闻宥(生前为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汉族)撰。内容考证前清镇安府、太平府属诸土州县司(今广西左、右江地区)壮族的语言及壮族民间常用的“土俗书”共107个单字
苗族的俗称,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与※草苗为不同支系。妇女与侗族妇女装束略同,多着兜肚、短裙,赤足。聚族而居,大村三五百户,小亦百数十家。房屋以杉木构造,顶覆杉木皮。楼居,上居人,下养畜。传说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