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炮
准噶尔兵器。初以铁为腔,中施硝磺铅弹。或高二三尺,圆径三寸,架于骆驼背上施放;或高二三尺,圆径五六寸,置于木架上施放。后改用铜料制作。相传其造炮技术的进步,与被俘的瑞典军官雷纳特有关。他曾为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造出15门4磅炮、5门小口径炮、20门10磅炮。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军在特穆尔里克(前苏联伊塞克湖东北),掘得其大铜炮4尊,冲天炮筒8个,大小炮弹万余发,工艺已相当先进。
准噶尔兵器。初以铁为腔,中施硝磺铅弹。或高二三尺,圆径三寸,架于骆驼背上施放;或高二三尺,圆径五六寸,置于木架上施放。后改用铜料制作。相传其造炮技术的进步,与被俘的瑞典军官雷纳特有关。他曾为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造出15门4磅炮、5门小口径炮、20门10磅炮。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军在特穆尔里克(前苏联伊塞克湖东北),掘得其大铜炮4尊,冲天炮筒8个,大小炮弹万余发,工艺已相当先进。
1885—1930清末民初蒙古王公。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博尔济吉特氏。亲王※僧格林沁曾孙,※那尔苏贝勒长子。光绪十六年(1890),父卒,袭贝勒爵。十七年,改袭博多勒噶台亲王爵。由印务协理乌力吉为
旧时凉山彝族对战斗英雄的称呼。彝语音译,又作“惹科”,意为“勇士”。是冤家械斗和掠夺战争的英勇善战者。在家支会议上,是积极主战的强硬派。战前身穿显眼服装,挥刀舞剑,吼叫跳跃于阵地上。战时冲锋陷阵,赴汤
参见“黑倭泥”(2228页)。
清代文献对西藏地方僧俗文武官员的统称。 《卫藏通志》有“番目”篇。乾隆五十七年(1792)规定藏内管兵武职官员设代本、如本、甲本、定本及边界营官,按级逐层管束丁兵。噶厦政府文职官员为噶伦、商上仔琫、商
见“佛阿拉”(1096页)。
刚脱离动物界且学会制造最简单工具的原始人之共同体。亦称原始群团、原始游群,简称群。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人类社会的产生,终于氏族公社的形式。童年时期的原始人类,只有简单音节语言,用粗制木棒和石块
见“完颜承麟”(1159页)。
?—前110西汉闽越王。※无诸之子,※郢之弟。建元六年(前135),其兄郢发兵攻打南越,武帝遣大行王恢、大司农韩安国率兵助南越讨伐闽越。郢欲负隅顽抗,他与族人反戈杀郢,被汉封为东粤王。“余善已杀郢,威
见“费雅喀”(1771页)。
参见“周春”(14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