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伊西达吉
卓尼藏族始祖。吐蕃赞普赤祖德赞(815—838年在位)时大臣。吐蕃人。相传奉命随军东移,驻防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及四川若尔盖县黑河、白河、黄河汇流处(即今阿坝、松潘、若尔盖一带),任吐蕃征收赋税官,后被拥为统帅。因口粮缺乏,率部移居卓尼境内,定居于今卓尼县城柳林镇内外及近郊,即卓尼道。部落从人被称作“掌尕”,分为外12掌尕,内4掌尕。被尊为卓尼藏族始祖。其后裔被称为“些地”(藏文称“姜太”),亦被尊为先祖之一。
卓尼藏族始祖。吐蕃赞普赤祖德赞(815—838年在位)时大臣。吐蕃人。相传奉命随军东移,驻防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及四川若尔盖县黑河、白河、黄河汇流处(即今阿坝、松潘、若尔盖一带),任吐蕃征收赋税官,后被拥为统帅。因口粮缺乏,率部移居卓尼境内,定居于今卓尼县城柳林镇内外及近郊,即卓尼道。部落从人被称作“掌尕”,分为外12掌尕,内4掌尕。被尊为卓尼藏族始祖。其后裔被称为“些地”(藏文称“姜太”),亦被尊为先祖之一。
青海省方志,刘运新(安徽合肥人,任县知事)主持,廖徯苏(湘潭人)、陈之凤、牛培炯编纂。共6卷。15万余字。1919年成书,由甘肃政报局排印。卷1包括有刘运新序、廖徯苏序、陈之凤序、牛培炯序、衔名、凡例
明代女真辉发部始祖。明永乐(1403—1424)时人。女真族,益克得里氏。世居黑龙江(第一松花江下游)尼马察部(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南境附近),迁至渣鲁(即扎奴站)进入扈伦纳喇氏所部张城(今吉林省
参见“宣徽院”(1747页)。
15世纪时※达斡尔族的称号,见(735页)。
见“契苾明”(1565页)。
僜语音译。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佩戴的一种头饰。早年为天然竹条简单加工而成的环状器,罩在前额,起到方便劳动和保护皮肤的作用。随着纺织业的出现和金属的传入,男子格崩改用布料,即将长条状的布盘在头上,老年尚黑色
元代河名。又译塔兀儿、塔兀、桃温、托吾儿。今内蒙古洮儿河。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叛王乃颜、合丹据有其地。二十六年,元军大败叛军于此。
?——385十六国时期反抗前秦的义军首领。中山丁零人。义军首领※翟真子(一说从弟)。东晋太元十年(385)四月,翟真自承营徙屯行唐(治今河北行唐县东北),为其司马鲜于乞所杀。寻部众杀乞,立其为主。闰六
约1836—1871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首领。本名顾馥春,参加哥老会后,为首领之一,称大五,故称岩大五。贵州都匀府凯塘(今凯里凯棠寨)人。苗族。咸丰三年(1853),参加※高禾、※九松领导的苗民起义
南朝宋、齐、梁对吐谷浑王的封号。宋元嘉五年(428)吐谷浑王慕璝、元嘉十六年(439)慕利延(慕延)、南齐建元三年(481)度易侯、梁天监三年(504)伏连筹等吐谷浑王均先后受此封。因其统治地区在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