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回

回回

①民族名、古国名或伊斯兰教徒之泛称。始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用以指称回鹘(即回纥),为其音转。公元9世纪回鹘西迁后,葱岭以西之回鹘改奉伊斯兰教,逐渐以族名称教名。在《癸辛杂识》和《辽史》等书中,泛指伊斯兰教徒和国家,如※“南蕃回回”、“回回蕃客”、“回回国”、“回回大食部”等。在《元史》、《元典章》等书中,主要指迁居我国之伊斯兰教徒及伊斯兰教,如“回回人”、“回回令史”、“回回寺”、“回回法”等等。其后,在回回人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此词渐由他称变为回回民族之自称。在明清两代文献中主要指※回族,如“回回人”,简称“回人”或“回民”。有时则泛指伊斯兰教和信仰此教之民族,如“回回教门”、“回回教”,简称“回教”。清代对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多加称“回”字,如新疆※维吾尔族称“缠回”,甘肃※东乡族称“东乡回”,青海※撒拉族称“撒拉回”,并称新疆为“回疆”、“回部”等。 ②元朝大臣。字子渊。回回人。祖籍康里。平章政事※不忽木子。世为贵族。嗜学能文。初为成宗宿卫,擢太常寺少卿,改太常院使。武宗至大(1308—1311)间,调大司农卿,历山南廉访使,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淮西廉访使,改河南廉访使,有政绩。不畏权势,抑劣举贤,严惩不法。延祐七年(1320),英宗即位,由任户部尚书,继拜南台侍御史,改参议中书事。参与议定刑书。泰定(1324—1328)初,奏减漕运粮数,以减轻东南民众负担。授太子詹事丞。升翰林侍讲学士,迁江浙行省右丞。文宗立,任宣政院使。奏请汰僧道,其田与民同赋。历仕数朝,与弟※巙巙皆为当时名臣,被誉为“双壁”。

猜你喜欢

  • 大元钧

    渤海国宗王。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政堂省司政(比唐官仆射。一说《高丽史》记“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其中“均”为衍文,老与司政连读,即其为“老司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

  • 布库索尔逊

    ?—1449明代东蒙古右翼永谢布部领主。简称索尔逊。为蒙文史籍《蒙古源流》等首次记载的永谢布领主。正统(1436—1449)间,被瓦剌征服,率部服属也先。正统十四年(1449),随也先南下,败明军,俘

  • 輋官

    参见“抚瑶土官”(1053页)。

  • 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文

    碑铭。乾隆十四年(1749)清高宗弘历撰文。碑文主要记述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袭土司职,雍正元年(1723),因军功授金川安抚司;十二年(1747),侵扰邻近诸土司,抗拒清军;十四年(1749),为清将岳钟

  • 南剋部

    契丹部族名。据《辽史·国语解》:“北剋、南剋,掌军官名,犹汉南北军之职”。统和十二年(994),以※奚府二剋所辖民户分置2部,南剋部为其一。原民为所俘奴隶,时获释免,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

  • 勃得本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勃得本为天祚皇帝※永昌宫下之一抹里。又,辽太宗※永兴宫下有一※

  • 兴国应圣公

    金代对混同江(今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神的封号。大定二十五年(1185),以昔太祖完颜阿骨打征辽,策马径渡混同江“江神助顺,灵应昭著”。乃修祠宇,封混同江神为兴国应圣公,致祭如长白山仪,锡以上公之号。

  • 杂泛差役

    元代汉地民户差发名目之一。又称杂役。指劳役和职役2种,劳役随时按需要征发,从事修筑、运输等;职役有乡之里正、都之主首、隅之隅正、坊之坊正等,负责催输差税、徭役,维持秩序。一般任期一年。元初,军、匠、站

  • 吐鲁番

    见“土鲁番”(68页)。

  • 茶马互市

    唐、宋、明、清各朝与甘、青、藏等诸民族以茶易马的经济交流活动。始于唐德宗(779—805在位)年间唐王朝与回纥的贸易。初因马匹来源无保证,交换只是零星进行,无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形成一定制度。宋初,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