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钧老
渤海国宗王、大臣。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礼部卿(一说《高丽史》记“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其中“均”为衍文,老与司政连读,即大元钧为“老司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国太祖天授八年,925)九月,与大和钧等率渤海民百户亡命高丽,次年一月,渤海国亡(一说在亡国后始亡奔)。
渤海国宗王、大臣。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礼部卿(一说《高丽史》记“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其中“均”为衍文,老与司政连读,即大元钧为“老司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国太祖天授八年,925)九月,与大和钧等率渤海民百户亡命高丽,次年一月,渤海国亡(一说在亡国后始亡奔)。
元末明初土族官员,东府第一代李土司。青海西宁人。先世自称为西域沙陀突厥李克用之后。元末任西宁州同知。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都指挥忠显校尉,经略河湟,后进西宁卫指挥佥事,升指挥使。受命招抚各部族
元代驿路名。至元二十八年(1291)九月二十日,令中书省定拟乞里吉思至外剌站道为六站。即:一、乞里吉思站,又作吉利吉思站,地在谦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二、帖烈因秃站;三、四、兀儿速即乌斯部,地在吉
拉祜语音译,意为“放债”。旧时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对借债的一种称谓。解放前随着当地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放债现象已很普遍,所放债务主要是粮和钱,借债多为贫苦农民,原因主要有青黄不接时缺口粮和生病及婚丧
宋代云南大理(后理)国国王段兴智年号。?—1254年。
藏族部落名。位于西藏申扎县境内。东邻朗如、萨迦、辛格尔等部落,西接阿里的曲欢、仲巴、改则地区,南连雅巴卓玛珠久、谢通门、康堆等地,北面与新疆交界,地广千里。原为古代象雄王国领土,王国在此设“凤宗”及“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青海王旗。雍正三年(1725)置。多罗贝勒朋素克旺札勒受封札萨克,掌旗务。下设8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在布喀河(今布哈河)南岸。东至北末
一作八蕃。元代对唐宋以来南宁州龙、方、石、程、韦、洪、卢、张八大姓所统少数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今贵州中部及西南部。五代时,楚王※马殷为镇压南宁州溪洞诸蛮的反抗,将邕管柳州八姓兵留下轮番戍守其地,并由大将
见“麦积山石窟”(958页)。
由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时期内结成的不牢固的婚姻形式。亦称偶婚、个体婚。萌牙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属群婚向一夫一妻婚过渡的中间环节,自身无独特的亲属制度。对偶婚通常有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北魏初期官名。天兴元年(398)八月,北魏正封畿,制定京邑,“东至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东北),西及善无(今山西右玉县东南),南极阴馆(今山西阴县西南),北尽参合(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十二月,置八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