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宣抚使

宣抚使

官名。唐代始置。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以宇文融为河北道宣抚使。唐后期经常派朝官巡视经战乱破坏,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宣抚处置使,类似后来的钦差大臣。宋代在用兵时,以执宰大臣或大将任之,负军事指挥和安定边境重任,职务高于安抚使。如韩绛、李纲、张浚、孟庚、李光、刘光世、岳飞等均任此职,其权责似两汉之大将军。元代多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军民兼辖,参用土官。秩正三品。其上有达鲁花赤1员,下设同知2员,副使2员,佥事1员,计议1员,经历1员,知事1员,提控案牍架阁1员。明代改为世袭武职土官,秩从四品。下设同知1人,正五品,副使1人,从五品,佥事1人,正六品,经历1人,从八品,知事1人,正九品,照磨1人,从九品。清沿明制,品阶、职责与明代相同,但机构、官员皆简化,仅设总管、分管头目,及经办公文、刑名、钱粮之师爷各数人。

猜你喜欢

  • 金景元皇帝

    见“函普”(1560页)。

  • 傣哪文

    参见“傣文”(2242页)。

  • 回回教

    又称“回回教门”,或简称回教。是中国对伊斯兰教的古称之一。最早见于明初回回人马欢著《瀛涯胜览》一书。自宋以来,汉文史籍中,多用回回一词泛称国内外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族或国家,因而伊斯兰教也习称为“回回

  • 巴哼

    部分瑶族自称。分布在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龙胜、临桂、融安等地。他称“八姓瑶”。操“布努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 新傈僳文

    我国傈僳族使用的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傈僳族原有一种以印刷体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正反颠倒的拼音文字,即老傈僳文,主要通行于宗教界。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傈僳语

  • 意利珍豆启民可汗

    即“启民可汗”(1174页)。

  • 居力盖札萨克旗

    见“和硕特南右翼末旗”(1453页)。

  • 卜忽秃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所设卜忽秃河卫改作布尔哈图卫或布尔哈图河卫。

  • 情塔

    哈尼族他称。自称毫泥、黑泥。见于民国《新平县志》、《墨江县志稿》。分布在云南省哀牢山西麓新平县地区和墨江县境内。参见“哈尼族”(1633页)。

  • 蒙古杖鼓

    蒙古族传统打击乐器。亦称蒙古细腰鼓。源于汉、魏时期,宋代陈旸《乐书》载:“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敦煌石窟北魏壁画和云岗石窟北魏雕刻中有较多演奏杖鼓的场面。后传至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