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朗族

布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布朗”、“阿瓦”、 “瓦”和“”等。他称“濮曼”、“”。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镇康、双江、耿马等地。人口82280人(1990年)。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地区)一带。唐时称扑子蛮、蒲蛮、蒲人,分布在开南(今思茅一带)、银生(西双版纳自治州)、永昌、寻传(今云南澜沧江上游以西地区)等地。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称蒲蛮、扑子蛮,分布在澜沧江以西,今西双版纳和思茅、临沧等地区,受永昌、顺宁、普洱等府、州管辖。布朗族人民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元朝时,永昌、庆甸(凤庆)濮人曾多次起义。明宣德二年(1427),顺宁府雄摩等15寨濮人杀死十夫长阿茂及所属士卒80余人。清咸丰十年(1860),数千人参加了以哈尼族田四浪(又名田政)为首的起义,斗争延续了七八年。1904年,曼瓦寨布朗族抗缴苛捐杂税,曾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镇压,迫使国民党军溃退。1943年,他们又推翻当地头人的腐败统治,另选新头人。解放前,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巴达一带者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末期,实行农村公社制度。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已进入早期封建地主经济。崇拜祖先,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但仍保留原始宗教。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部分会傣文、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部山区保留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分离,商品经济不发达。

猜你喜欢

  • 香妃墓

    见“阿帕克和卓墓”(1245页)。

  • 苍旺

    清代四川杂谷土司。藏族。※土司班第尔吉之子。雍正(1723—1735)年间袭职。居官狡悍,抗不请袭、奉调。妄令所属民众按户上纳酥油,擅给各土目执照,凡派遣兵马,俱听彼提调,不许别有应付。邻近部落多被招

  • 达摩娘娘天子

    侗族妇女供奉的神祗。又名“杂妈”。传说是侗族最早的祖先孟获的妻子。因教会侗族妇女纺纱织布,人们习惯将纱线、布疋和银制首饰、器皿埋在供奉她的庙中。每村都有庙,庙后有神坛。每月旧历二、十二、廿二是妇女们集

  • 呼延晏

    十六国时期汉(前赵)大臣。匈奴呼延氏。初任卫尉。嘉平元年(311),署前锋大都督、前军大将军,领兵2万7千攻晋,于河南连败晋军12次,会刘曜军,破洛阳,执晋怀帝。二年,任右仆射。麟嘉三年(318),汉

  • 李克用

    856—908唐末节度使、五代后唐王朝奠基者。西突厥别部沙陀人。本姓朱耶(一作朱邪),祖籍陇右金城(治今甘肃兰州西北)。代北行营节度使、阴山府都督※李国昌(朱邪赤心)第三子。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即黄花堆

  • 阿奴弟

    云南永宁剌和庄土官。纳西族。明永乐四年(1406),云南右卫官吏到永宁地区招谕西番,至刺和庄。率众随之入贡,并上言,剌和庄有民3千余户,请设官领之,获准,设长官司,命其为长官,并赐印及冠带等。

  • 捕兀剌川

    蒙古国地名。又译不刺川、不兀整理客额儿。位于薛良格河(今蒙古国境内色楞格河一段)流域。蒙古国建立前,蔑儿乞部世居该地。蒙古部铁木镇(成吉思汗)、克烈部王罕屡败其部于此。后并于蒙古部。

  • 姑蔑

    古地名。①一作“姑妹”、“姑末”。春秋末越国西部疆界。《国语·吴语》:“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在今浙江龙游县北,一说在今太湖。 ②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泗水东。

  • 兀颜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乌延。来源于部名。居蝉春水(今吉林延边境嗄呀河)、阿不塞水(在今张广才岭附近)、星显水(今延边境布尔哈通河)、速平路(治前苏联滨海边区塔乌河流域)、曷懒路(治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

  • 将军渠

    清代新疆伊犁水利设施。又称大渠。嘉庆七年(1802),伊犁将军松筠,以“八旗”生齿日繁,须广辟屯田,遂于黄草湖凿渠引伊犁河水北流,经涝坝湾、双桥庄,灌溉镶白旗地。渠长数十里,溉田数万亩。为纪念松筠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