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库不林耶

库不林耶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教派之一。又译为“库不忍耶”,系阿拉伯语“至大者”之意。该派自谓明洪武初年由阿拉伯麦加人穆呼引的尼传到甘肃东乡大湾头(今属东乡族自治县)。随当地居民,改姓张,取名张玉皇,字普吉,死后建拱北(陵墓)于大湾头山腰上,故又称“张门”或“大湾头门宦”。一说产生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在伊斯兰教之基本信仰和功课方面,与老教(“阁的木”)大同小异。该派主张:静修参悟,苦修苦行;于“尔埋里”(纪念日)除念《古兰经》外,还要念《卯路提》和《满丹夜合》;死者送葬前,先转“水床”两次再洗;赞“者那则”时,由教长先赞,其后阿訇赞,赞时不脱鞋,举“都阿宜”,抹两次面,葬后当晚请客。人亡后,每7天念1次经,念10次为止。解放前教权较松弛,封建特权不大。教徒约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东乡和康乐2县。

猜你喜欢

  • 武兴王

    南北朝时期略阳清水氐豪杨氏的称号之一。始于武都国君杨文度,南朝宋元徽元年(473),自立为武兴王。昇明元年(477)十二月,杨文弘屯武兴(今陕西略阳县),继为武兴王,史称武兴国。齐永明十年(492),

  • 马九皋

    约1270—1350元曲家、诗人、书法家。回回人。原名薛超吾,或作薛超吾儿、薛遮吾尔。字昂夫。出生于官宦之家。先世由西域东迁,落籍怀孟(今河南沁阳县),后宦迁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市)。幼喜文学,曾师事著

  • 蕃部起义

    西夏中期人民起义。夏仁宗大庆四年(1143)兴庆府地震,境内饥荒。定州(今宁夏平罗县境)竾浪、富儿等族与威州(今宁夏同心北)大斌族、静州(今宁夏灵武北)埋庆族分头起义,多者万人,少者五、六千人,进攻附

  • 益过尼过俄

    傈僳语音译,意为“亲人离别调”。傈僳族民歌曲调名。通常在亲人离家远行送别时送行人与被送行人之间对唱。内容为互嘱分别后注意安全、保重身体、照料好大小事务,并请神灵保佑,使全家内外无灾无患,幸福美满。

  • 改订陆路通商章程

    沙俄继《陆路通商章程》取得通商及免税特权后,又提出在张家口设立领事馆,开设行栈的无理要求,企图把张家口变成沙俄对中国内蒙古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据点。遭清廷拒绝,经过两年多的争执,除坚持张家口不设领事馆

  • 孝武惠文皇帝

    见“耶律德光”(1323页)。

  • 藏语之音译,意为“舅”。吐蕃官名。指同王室通婚的大臣。《补国史》谓:“宦族则曰论”。外戚贵族为官者则称“尚论”(舅臣)。松赞干布初设官职时,设有“三尚一论”辅佐王政。即由三个舅臣及一个王族大臣联合辅政

  • 锡伯文

    我国锡伯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是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朝政府抽调东北锡伯族官兵去新疆屯垦戍边,连同家眷3千余人。经过200多年的时间,锡伯族使用的满语、满文有了一些

  • 锁懋坚

    明代诗人。回族。先世西域人。后随宋王室南渡,遂为杭州人。有诗名,尤善吟写。成化间(1465—1487),游苕城,曾应朱文理请,立赋《沉醉东风》词一阕,深为时人所称赞。

  • 向王庙

    古迹名。位于今湖北长阳县境,庙内供廪君神像。相传武落钟离山的“巴郡南郡蛮”有巴、樊、瞫、相、郑5姓,后巴氏子名务相者统管5姓,称廪君。施南、长阳等处土民皆称务相为“向王”,即“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