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弘慈寺

弘慈寺

明代东蒙古第一座黄教寺院。亦称大召(蒙语伊克召)、阿勒坦汗庙、格根汗庙、甘珠尔庙、释迦牟尼庙、银佛寺、无量寺等。万历七年(1579),由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阿勒坦汗)及其夫人三娘子在归化(今呼和浩特)主持修建,有蒙、汉、藏等各族工匠参加,明朝亦助以物料。八年,应俺答汗之请,由明神宗赐名为“弘慈寺”。当地习称大召。俺答汗崇佛,尊称格根汗,故该寺亦称阿勒坦汗庙、格根汗庙。寺内供奉一尊银制金饰的释迦牟尼像,故称银佛寺。明末,察哈尔部林丹汗及后金相继西进,归化城受战火摧残,但该寺幸存。清崇德五年(1640),由古鲁格楚呼尔奉旨修缮扩建,奏请清太宗皇太极赐名为“无量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札萨克喇嘛内齐托音再次修缮,挂黄琉璃瓦。寺内铁香炉上铸有蒙古工匠姓名。寺院、佛像及诸文物为研究明清蒙古族的建筑、雕塑、铸造、绘画、蒙古佛教史和蒙藏汉关系史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 呵呢呐

    赫哲族的一种民间小调。赫哲语音译,亦作“合呢呐”。因歌曲开头、结尾均用“呵尼呐”,唱词中也间插入此三字得名。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多为妇女织鱼网、晒鱼兽肉干等劳动时哼唱。曲调开朗、明快,

  • 两犁扣

    达斡尔族的播种方法之一。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境内达斡尔族居住区。出现于民国年间,逐渐取代※一犁挤春种法。其法为:撒种籽前先犁一遍,撒种后再翻一遍,因以得名。这一改进,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 贝珠衣

    亦作“织贝衣”。旧时台湾高山族泰雅人制作的一种服饰。是用一种砾磲贝切成细片,磨成细小贝珠,然后将珠穿缀成一串串,缝饰在麻布衣或裙上,故称。一件贝珠衣通常缀有数万颗贝壳珠,颇具特色。

  • 额德格讷部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又称厄德格讷鄂拓克。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翌年,首领阿济比遣锡喇嘛噶斯朝觐,受到清政府隆重接待。二十七年(1762),所属鄂斯诸处为霍罕侵据,清尚书永贵,遣使

  • 兀丹

    见“于阗”(58页)。

  • 黑龙江志稿

    书名。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62卷。1932年成稿,翌年由黑龙江通志局在北京印刷出版。卷1至7地理志(沿革、疆域、山川、晷度、风俗),卷8至13经政志(垦丈、氏族、户籍),卷14至16物

  • 土司制度

    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部分民族地区授与各级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原有地区和人民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对民族地区的土著首领“假以爵禄,宠之名号”,使其仍按传统旧俗管理原辖区及百姓,通过他们对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 驴迟洞长官司

    土司名。位于湖南西部。元置,治所在今永顺县东南上榔保地区。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向达迪为洞民总管。明洪武三年(1370),内附。五年,升为长官司,隶永顺等处军民使司,为所辖六长官司之一。向氏世袭其地,传1

  • 散扎布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又作桑扎布、三扎布、三济扎布。※阿玉奇汗第三子。初随父居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清康熙四十至四十一年(1701—1702),因与父不睦,率属户1万余人投准噶尔部首领策

  • 银庄

    清代庄园种类之一。即宗室庄田中自始至终以征银为本的农奴经营单位。顺治(1644—1661)初,畿辅地区带地投充和不带地的单身投充者愿领地设庄之汉人,特命为纳银庄头,计设庄132所,是为银庄,归内务府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