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撒拉族

撒拉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意为“领兵官”,一说部族名。元称撒剌、撒剌儿,明称沙剌、沙剌族,清称萨拉、萨拉尔、撒喇以及循回、撒拉回等,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人口87 697人(1990年)。操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兼通汉语,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内部又有老教、新教之分。由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入循化地区的撒鲁尔人(一说为土库曼人)与周围蒙、藏、回、汉等族长期交往融合而成。其先祖属色目人,元代及明初,首领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明清王朝在其地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八年(1730)置循化营,派兵驻守。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置循化厅。四十六年(1781),与回、东乡、汉等民族掀起苏四十三起义,以后又于同治年间(1862—1874)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多次进行反清斗争。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园艺业。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与地方官僚资本相结合,在撒拉族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其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实行土葬。通行一夫一妻制,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权。民间口头文学发达,有丰富多彩的说唱艺术,尤以撒拉曲著名。妇女工刺绣,精绣的各种图案和百花异鸟,栩栩如生。

猜你喜欢

  • 卡苦

    景颇语,意为“江头”。又称“里麻”。汉人呼“江心坡”。景颇族先民古老居地。传说一二千年前部分景颇族先民从康藏高原迁至这里生息,后有一部分又继续向西和西南迁徙。明永乐五年(1407),在该地设里麻长官司

  • 和博克萨哩

    即“霍博克赛里”(2549页)。

  • 周春

    1729—1815清代学者。字芚兮,号松霭。浙江海宁人。乾隆进士。生平撰述以《西夏书》最著名,有抄本传世,一称《西夏书列传》。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收藏。

  • 哈剌嗔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亦译作哈喇真、哈刺慎、阿刺嗔、哈刺庆、喀喇沁等。始见于拉施特《史集》,称“合刺赤”。源于中亚草原的游牧部落乌古思人,约形成于7世纪。后迁至阿姆河以南,成为强大部落。到蒙元时期,称“

  • 农额勒卫

    见“囊哈尔卫”(2585页)。

  • 安世荣

    1812—1837清代四川彝族土官。字庭柱。土司安正隆之子。道光十六年(1836),承袭西昌(今四川西昌市)河东长官司兼河西抚夷理民司及土千总职。曾亲帅土兵镇压凉山彝众,清廷赐戴花翎,授协镇都督府衔。

  • 古列延

    蒙古游牧或军事的组织形式。又译库伦。《元朝秘史》释为“圈子”或“营”,元代汉译“翼”。古代蒙古牧民集体游牧,驻屯时,称为“阿寅勒”的各个家庭列毡帐置车为环形,首领居中,进行管理,称为古列延。规模大者达

  • 七牛婚姻制

    过去贵州青瑶一种婚俗。清同治以前,青瑶盛行姑舅表婚制,姑家女儿必须嫁给舅家儿子,造成人丁不旺,后允许外甥女外嫁,但娶她的人家,上户得交给其舅家牛9头,中户交8头,下户最低也要交7头,故称。因代价过高,

  • 撼合纳

    元代地名、部名。又译憨哈纳思、合卜合纳思。地形类布囊,因以为名。位于谦河之源(前苏联叶尼塞河上游一支大叶尼塞河)。居民亦以地为名。太祖二年(1207,一说十三年),被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征服,并入蒙古国。

  • 护甸

    旧时白族农村对农田和庄稼的守护措施。白语称“捂赕”。主要流行于大理喜洲一带。白族农村最初由同姓家族聚居于一起,并耕种周围土地,每户耕地多少不等,或自有,或佃种,但各村界线分明。自栽秧时起为保护本村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