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晾马

晾马

蒙古族控马、吊膘之方式。蒙古族自古以畜牧、狩猎为业,马匹与其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围猎、作战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战士一般都备有两三匹强劲的战马,或长途奔袭,克敌制胜,或迅速撤退,使追兵望尘莫及,故史称蒙古人“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养马经验,晾马即其一。萧大亨《夷俗记·教战》载:“其马每至秋高则肥,肥则不堪道远。彼有控马之方,故马不虚肥,其膘皆实,即日行数百里,经阵七八日,马犹如故也”。入秋,水草丰盛,马匹吃了大量的青草和子实,马虽肥而膘不实,若未加调控、吊膘,用以急行,则行不多远,马皆疲惫及至瘁死,故须晾马。其方法是择良马,每日令其行走二三十里,俟其微汗,即系其前足,不使跳腾,装以衔辔,控马于桩,不让饮水吃草。每日午后控之至晚,或晚控之至黎明,始散之牧场中,至次日又复如此吊控。控之三五日或八九日,则马之脂肪皆凝聚于脊,其腹小而坚,其臀大而实。至此,马虽尽力奔跑而气不喘,经战阵七八日虽缺水草而马力不竭。牧场上设有专门的晾马所或晾马台,立有桩,系以绳,用以控马。古时多用此法备战、备猎。流传至今。凡参加骑射比赛的马匹均须如此调控,方有出色表现而不伤马。牧民亦十分爱惜马匹,不经调控者不轻易用于急行。

猜你喜欢

  • 退浑

    吐谷浑之别称。见“吐谷浑” (766页)。

  • 古惹巴惹

    地域名。位于西藏门隅地区南部边界线即概里巴拉山口南。历史上为我国边境民门巴族越冬居住点。其像楔子般嵌入阿萨姆平原。地处西藏、不丹通往印度之要冲。因阿萨姆的博底亚等部落民向北侵占,后以交纳地租、赋税,租

  • 张嘎

    蒙古族摔跤手光荣获胜的标志。蒙古语音译。亦译景嗄,意为“彩带”。蒙古族自古喜善角力,获胜者得到首领的奖励和重用。蒙古贵族如窝阔台、拔都等还蓄养一批力士参加角逐,重奖获胜者。据说自佛教传入蒙古后,一位活

  • 同姓完颜

    见“完颜”(1142页)。

  • 阿的迷失帖木儿

    元朝官员。畏兀儿唆里迷(今新疆焉耆)人。※哈剌亦哈赤北鲁玄孙,独山城达鲁花赤月儿思蛮之子。后因察合台后王笃哇据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尽室徙居平凉(今甘肃武威)。与父入觐,被世祖诏入宿卫,

  • 吴丹

    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吉荪第五子。顺治十八年(1661),随征东将军季什哈征山东于七,取胜。康熙四年(1665),从征湖广茅麓山反清武装。十四年(1675),从抚远大将军信郡王鄂札征察哈尔

  • 秃秃哈

    ①见“土土哈” (64页)。 ②见“脱脱哈”(2081页)。

  • 鲁超明

    见“蔡阳蛮”(2443页)。

  • 实卜

    元末明初贵州乌撒府女土官。彝族。元末为乌撒府右丞。明洪武十四年(1381),集结土兵于赤水河(今贵州毕节县北赤水河),抗拒傅友德、胡海洋所率明军之推进,不敌,败遁。十五年,督部众再攻明军,复败,损折土

  • 牂柯蛮

    古族名。一作牂牁蛮。汉至唐代牂柯郡少数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今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其地原为夜郎国小邑之一。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始置郡。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为汉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