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如部落
藏族部落名。位于西藏班戈县境内,北越扎加藏布河,南近巴木错湖,东北临安多县,呈南北长、东西窄之长条形,水草丰茂。最初居民仅数户,后纳木错湖畔牧民陆续迁入,遂形成一大部落,定名“朗如”,意为“来自纳木错朝湖畔之部落”,辖13个措哇(牧民牧放之组织单位),统由甲本管辖。噶厦政府在江龙置朗如宗,并将其中4个措哇合并为2个,存仁巴、赛巴、迥那、江如、南钦、德庆、南琼、果茫、嘎德、夏扎和顿巴等11措哇,称“朗如十一部”。西藏和平解放时,朗如仍为一个宗。1959年与其他部落合并,改为班戈县。
藏族部落名。位于西藏班戈县境内,北越扎加藏布河,南近巴木错湖,东北临安多县,呈南北长、东西窄之长条形,水草丰茂。最初居民仅数户,后纳木错湖畔牧民陆续迁入,遂形成一大部落,定名“朗如”,意为“来自纳木错朝湖畔之部落”,辖13个措哇(牧民牧放之组织单位),统由甲本管辖。噶厦政府在江龙置朗如宗,并将其中4个措哇合并为2个,存仁巴、赛巴、迥那、江如、南钦、德庆、南琼、果茫、嘎德、夏扎和顿巴等11措哇,称“朗如十一部”。西藏和平解放时,朗如仍为一个宗。1959年与其他部落合并,改为班戈县。
469—499北魏宗室。字思直。鲜卑元氏(拓跋氏)。献文帝※拓跋弘子,孝文帝※元宏弟。太和九年(485),封河南王,加卫大将军,授侍中、中都大官。改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领吏部尚书。后为都督南豫郢东荆
见“阿史那土门”(1231页)。
见“耶律”(1300页)。
见“耶律察割”(1323页)。
元代一种织金锦缎名称。又作纳石失、纳赤思。《元史·舆服志》:“纳石失,金锦也。”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此种锦缎“缕皮傅金为织文”,华丽名贵,种类甚多。原产于波斯及中亚等地,很早即由回回商人运销至蒙古等
十六国时期北凉所创历法。赵造于北凉国君沮渠蒙逊玄始年间(412—428),故名。以精密见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延五年(439)破北凉,获得该历,时人以为精,遂于文成帝
清代新疆货币铸造机构。乾隆二十五年(1760)置于叶尔羌(今莎车)。初以军营备用余铜,铸钱50余万,易南疆旧钱,更铸10万腾格。正面铸“乾隆通宝”汉字,背以满文和维吾尔文书“叶尔羌”字。翌年,因旧钱查
1834—1903清末将领、大臣。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字仲华。喀什噶尔帮办大臣塔斯哈孙,甘肃凉州总兵长寿子。荫生出身,承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慈禧亲信,后党核心人物。同治四年(1865),统带神
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次日举行。流行于黔西南晴隆县西南。相传“干洞”原有深水,曾名“清泉洞”,后阿伟和阿花在洞边谈爱,盟誓终身而结为夫妻。因族长干涉,两人被迫跳入泉中殉情。洞神不忍淹没其尸体,
县名。位于青海省东部。治所在巴燕镇。地处黄河流域,为青海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古属西羌,南北朝时设郡县。唐于其地置廓州。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历为唐、蕃交战之地。宋时唃厮啰于此建立政权。元初为吐蕃等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