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语

我国柯尔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黑龙江省也有少量分布,使用人口14万多(1990年)。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等地有247.3万(1989年)人使用这种语言,汉语习惯上称之为“吉尔吉斯语”。柯尔克孜语在类型上属于粘着语。主要特点是:在语音方面,有8个短元音;除a和i外,其它6个各有一个相应的第二性长元音;元音和谐十分严整;有23个辅音音位;有些辅音清浊对应;词首的dʤ和同语族一些语言词首的j相对应;没有辅音w、h;词首一般不出现复辅音,词尾可以出现少量的复辅音;重音通常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在语法方面,多数构词和构形附加成分因元音和谐律的要求不论是宽元音性的还是窄元音性的都有四种元音不同的变体形式;名词有数、格、领属性人和谓语性人称的范畴;形容词有加强和弱化形式,有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三个等级;缺少量词,数词通常可以直接用于名词之前;有后置词;动词有数、人称、态、时、式等范畴和形动词、副动词、动名词等形式;有特有的助词ele“只、仅”;有由动词加r—a/—j再加elek“未曾……的”构成的过去时形动词否定形式。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位于中心词之前。在词汇方面,根词多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构词的主要方法是派生法和合成法;畜牧业词汇十分丰富;阿拉伯语、伊朗语借词较少。柯尔克孜语以克孜勒苏河为界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北部方言是文学语言的基础方言。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也有南北两大方言,北部方言是其标准语的基础方言。现行的柯尔克孜文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右向左横写。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现行的吉尔吉斯文是一种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阿力路

    清与民国时期官署名。全称“阿力路协领公署”。“力”,一作“里”。因所管居民分布在阿力河一带而得名。康熙年间(1662—1722),清廷为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在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的同时,根据鄂伦春族的

  • 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元少数民族地区军政机构。隶云南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及西昌专区部分地区。统建昌、德昌、会川(今四川会理南)三路和柏兴府(今四川盐源)。司治建昌路(今西昌)。境内少数民族主要为彝族。

  • 抹骨登兀没灭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穆宗※延昌宫。此词语由三部分组成,“抹骨登”又译作“抹骨古等”,是宫下有一※瓦里即为是名;还有一瓦里名

  • 私庄百姓

    明清泗城府对外来汉族人户的称谓。泗城府(属邕州羁縻州)改土归流前辖红水河上游两岸壮、布依族地区。境内土地、山林、河流、民人均属岑氏土官及其官族部属——亭目、甲目所有,各有区域,称庄园。外地汉族入境投靠

  • 彭沛谷

    晋代卢水胡首领。贰县人。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正月,与休屠胡(屠各胡)董成、张龙世、新平羌雷恶地等起兵,归附前秦大司马、鲁王苻纂,拥众10余万。建彭沛谷堡于贰县。七月,为后秦姚苌所败,失堡,走杏城

  • 约瓮

    景颇语音译,意为“田的力气”。旧时云南德宏景颇族地区对田租的一种称谓。租额各地不一。景颇族人认为,把荒地垦辟为田是要花大力气的,所以别人借种得付给田主一定的力气钱,故名。

  • 跳盔甲

    羌族传统祭祀舞蹈。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多在对本族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之。故又称“大葬舞”。舞蹈者人数不定,数人至数十人均可;身穿生牛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时先围成圈舞

  • 失活

    ①(?—718)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又作李失活。出自大贺氏族。为反唐首领李尽忠之从父弟。自神功元年(697)其堂兄尽忠反唐失败后,契丹即附突厥。后,他以突厥默啜政衰,于开元二年(714,一作三年),

  • 阿昔洞簇长官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置,秩正七品。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北若尔盖境。二十年(1387)其地被朵甘则路、南向二部引草地诸部千人十七年(1394),明廷更定番部朝贡仪时,将其列入全国三十

  • 坤马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省孟连县公良一带佤族村寨中对母系氏族(家族)分支组织的公有土地称谓。原先曾实行集体耕作,产品按户平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公有土地已被划分成小块作为份地归各个家族长期占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