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树葬

树葬

葬式之一。亦称“风葬”。将死者置于树上任其风化。中国东北、西南、西北、华东地区一些民族曾有此葬俗。《魏书·失韦传》、《周书·异域上》、《隋书·地理志》、《西域图志》、《滇南新语》、《百苗图》以及台湾《噶玛兰志略》等史籍均有记述。各民族具体葬法不尽相同:古室韦人及近现代的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是用树条在大树杈上塔一小平台,将死者安放于上;西藏墨脱县珞巴族是在大树上造一座近似“人”字形顶篷之树屋,将死者置于其中;贵州省都匀地区的“黑苗”是以藤条将死者捆缚于树上;而古库莫奚人、云南的傈僳人、新疆准噶尔地区的西蒙古人则是将死者悬挂于树上而葬。其产生的原因,一说是与森林部落的游猎经济有关。另说来源于树居生活,它应是远古人类“巢居”的生活情景在葬俗上的反映。

猜你喜欢

  • 大唐武氏墓志

    唐代墓志。开元二十四年(736)刻制。1978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青嘴湾。高56厘米,广56厘米,厚5厘米。志盖正中篆体阴刻“大唐故武氏墓志之铭”,四边杀面雕有缠枝卷叶花纹。铭及序共20行,行20字,

  • 丁鹤年

    1335—1424元末明初诗人。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先世为元初西域巨商,曾赞助元世祖忽必烈西征,立有军功,历参政典。父职马禄丁官武昌达鲁花赤,遂定居其地。年青时就读于南湖书院,发愤读书,以通《诗

  • 勃令驿

    唐吐蕃著名古都。又称匹播城、疋播城或跋布川。即今西藏山南地区穷结。地处雅隆河谷。吐蕃先祖悉补野王室之发祥地。勃令与疋播均为“phying ba”之音转。吐蕃雅隆部落在赞普囊日松赞前以此为基地,发展势力

  • 玛尔巴

    1012—1097宋代西藏著名佛学家。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西藏洛扎渠切的卓卧垅北萨村人。藏族。旺久约色幼子。自幼聪颖好学。初名达玛旺久,12岁由师父取名却吉罗追(法慧)。15岁到芒卡莫古垅寺从卓弥译

  • 端方

    1861—1911清末大臣。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号匋斋。由荫生中举人,后为郎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直隶霸昌道。因上《劝善歌》标榜维新,被光绪帝赏识,擢任陕西布政使,护理巡抚。二十

  • 世界征服者史

    书名。波斯史家阿老丁·阿塔蔑力克·志费尼(Ala’ u‘d-Din‘Ata—Malik-i-Juwayni)著。作者在蒙古汗国服官近40年,曾任蒙古镇守呼罗珊大臣阿儿浑秘书和报达长官。三次入朝哈剌和林

  • 驮轿

    民国时期赤峰地区盛行的一种交通工具。把轿搭在骡马背上,用于长途运客。一般一轿坐一人,较宽绰者可乘坐两人,亦可躺卧,较为舒适,不受风吹、雨淋、日晒。政府官吏、富商大贾等皆乘之。后渐被较先进的交通工具所代

  • 蒙舍庞

    南诏始祖。又作奢旁、蒙舍龙(龙系庞之误)。自称哀牢之后、乌蛮别种。姓蒙氏。居蒙舍州(在蒙舍川,即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西北图山),为部落渠师。卒,子庞迦独嗣立。

  • 都勃极烈

    金建国前女真部落联盟长称号。女真语音译,“都”意为“核心”(一说借用汉语),“勃极烈”意为“官长”、“首领”、“头目”,合为“核心头目”或“总头目”之意。《金史·国语解》谓:“总治官名,犹汉云冢宰。”

  • 昔木土脑儿之战

    元世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叛军的战役之一。昔木土脑儿为漠北地名,又译失木鲁、失木里秃、失亩里秃、失木秃、失门秃,意为“有蚊之地”,位于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南部。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于开平(今内蒙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