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格鲁派

格鲁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又称新噶当派。因该派以戴黄色僧帽为标志。故又称“黄帽派”,清代则以“黄教”称之。宗喀巴(1357—1419,青海湟中宗喀地区人)创建。其自3岁于夏琼寺出家,至1409年,建黄教首寺甘丹寺,身体力行,严格遵循阿底峡《炬论》中的思想,且有所创新,针对长期以来藏区佛教界中戒律废弛、教法混乱之弊端,进行宗教改革。不仅为广大佛教界所拥护和赞扬,且适应了地方政权实力人物的需要,故获得大力支持,逐渐遍行于全藏,成为藏区佛教中的主流派。该派以持律守戒、三学(即闻、思、修)并行、显密双修的严格教程为特点,《土观宗派源流》称:“西藏所有余派,亦全无与格鲁派相匹敌者”。宗喀巴又以《炬论》为指导理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论》,广泛弘扬其说,并在世俗势力支持下,先建立西藏四大寺,作为该派之根本道场,建立一套完整的经院组织系统及学经条例,程序明确、五明兼学、先显后密、有条不紊。黄教对“别派所奉之法,其精要者随其所有,本派无不具备。”既能兼容别派之精华,又自有特色,遂胜于他派。该派自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受明朝封赐,得到历届中央朝廷的支持,尤以顺治之封达赖喇嘛,康熙之封班禅,遂形成两大系统,使黄教在“兴黄教安群生”的政策下迅猛发展,不仅受到国内蒙藏地区崇信,且影响域外的锡金、不丹。故被赞为:“在雪山之全部深广显密河流中成为一大法海”。当前黄教不仅以意识形态的信仰方式存在,且以宗教文化和民俗风貌得以发展。

猜你喜欢

  • 西安行都指挥使司

    明代地方官署名。洪武七年(1374)七月置。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3卫。治所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后升河州卫指挥使韦正为都指挥使,升朵甘、乌思藏2卫为行都指挥使司,故于九年(1376)十二月废西安行都

  • 它漏河

    即“他漏河”(574页)。

  • 宁边城

    古城名。位于今新疆昌吉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城周3里5分,高1.5丈。有4门:东文同、西武安、南谐迩、北燮遐。乌鲁木齐州同驻扎。三十八年(1773),改为宁边州治。四十二年(1777),于其

  • 山东西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金初以宋京东西路改置。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辖府1:东平府;节镇州2:徐州、兖州;防御州2:博州、德州;刺史州5:济州、邳州、滕州、泰安州、曹州。各府州共领县27、镇48。共有户

  • 阿赖

    ?—1678清朝将领。喀尔喀蒙古人。莽努特氏。天聪年间(1627—1636),携家属投后金,隶正黄旗蒙古。奉使阿鲁部,招降部长数人,以功赐号“达尔汉”,优免赋役。后率兵追逃众,征喀木尼喀部,擒其部长叶

  • 马盂山

    辽代山名。属上京道。即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南马鞍山(一说为宁城县与平泉县交界处的山脉,或泛指宁城县以西一段南北走向的山脉。)为契丹民族发祥地。“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而东,

  • 旗人

    清代指编入八旗组织中的人。又称旗下人。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先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设黄、白、红、蓝4旗,继于四十三年(1615)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统一女真族各部的行军旗色,以定所

  • 滇海虞衡志

    地方志书。清檀萃(字岂田,号默斋,安徽望江人)撰。作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滇任禄劝知县,后掌省育才书院。仿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作,惟成大志多记见闻,而萃多钞录旧书。成于嘉庆四年(1799),凡

  • 豆留䩭部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部落首领豆留䩭领部而得名。晋太元十四年(389),豆留䩭与叱豆浑及南丘鹿结、休官曷呼奴、卢水尉地跋等率众降西秦乞伏乾归,被授予官爵。参见“陇

  • 红水河

    河流名。古称“牂柯水”、“骆越水”、“郁林江”。上源北盘江和南盘江,两江于贵州望谟蔗香汇合后称红水河,至广西来宾三江口与柳江汇合,下流入黔江。流贯黔桂地,全长638公里,流域面积33162平方公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