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椎牛

椎牛

苗族民间祭祀风俗。俗称吃牛、打牛、斗牛等。源于为疾病或求嗣,向祖先或神灵许诺举办祭典用牛还愿的活动。以家族举办,必请舅家(母亲和妻子家族)参加。盛行于湖南西部、贵州东北、湖北西南及四川东南等地。祭典多在冬季举行。祭祀前15—30日,先举办“闹吃牛鼓”活动。主家抬出寨鼓,每晚全寨青年男女聚集击鼓唱歌。祭典开始第一天杀黄牯牛及水牯牛、雄鸡、猪等作祭品,由巫师主持举行各种法事;第二天迎接舅家及亲友,日暮,巫师唱行法词,众人唱古歌、击鼓、跳鼓舞等,通宵达旦。第三天由舅辈椎牛,在椎牛场地立着牛柱处椎牛(杀牛),舅父必得牛腿,其余分送亲友。举族欢庆、娱乐,约行期3—5天。最后,收牛柱,将牛角放在主家堂屋中柱上端,以示纪念。祭典至今尚存,仅杀牲数减少。

猜你喜欢

  • 孝烈皇后

    见“萧撒葛只”(2003页)。

  • 郭勒

    蒙古语对河流的称呼。清代汉籍文献中多用此称。如伊犁郭勒、吹郭勒、图斯郭勒、塔拉斯郭勒等是。大都原为蒙古各部驻牧地。小河则称为“布拉克”。参见“布拉克”(465页)。

  • 秃马

    即“秃麻”(1082页)。

  • 鲊答

    又作砟答、札答、札达、查达、楂达、鲊单,“乞雨石”之意。最早见于我国古文献《北史·西域传》。蒙古等族民间浣石祈雨的一种迷信活动,亦是准噶尔部萨满教信仰体现之一。据《辍耕录》载,浸石子数枚于净水盆中,“

  • 佤德昂语支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语支之一。包括佤、德昂、布朗3个语言。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潞西、瑞丽、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耿马、永德、镇康和勐海等县,使用人口449716人(1990)。在国外主要分

  • 朵里不花

    元朝官员。又译朵列不花。蒙古族。字端甫。初任宿卫官,累官辽阳行省右丞、平章政事。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迁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与平章阿儿浑沙分道镇压陈友谅之天完军。泛海南下,趋广东,驻军揭阳,收降徭

  • 阿巴特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新疆识略》作阿尔巴特。《新疆图志》作阿尔巴。清朝曾在此设台站(驿站)。即今新疆库车县东二八台,又称卡什阿巴德。

  • 明政

    宋代云南大理国国王段素顺年号。969—985,凡17年。

  • 女古

    契丹语,又译作“女姑”,意“金”。①此作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名。女古为辽世宗※积庆宫下之一抹里。辽圣宗※兴圣宫下有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亦名此,该宫下尚有两※石烈(相当

  • 阿里厮直述垒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为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之一抹里。又辽道宗※太和宫下有一抹里名“阿里厮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