楛矢石砮
肃慎及其后裔挹娄等使用的箭名。简称楛砮、楛矢或石砮。因箭杆以楛木、箭头以石为之而得名。为肃慎族系早期狩猎工具和武器,亦为远古至隋唐时向中原部族集团首领和中央王朝纳贡的贡物。传说中的舜禹时代,肃慎人即以此物来贡,《国语·鲁语》所载孔子与陈湣公使臣的问答为最早、最详,其中云周武王克商后,令周边各族献纳土特产品,肃慎氏即以其贡之;周王室常以珍玉分给同姓王侯,勉其尽忠,并将此物视同珍玉,分给异姓诸侯,“使无忘服”。先秦和汉唐时期史书中有关肃慎族系与中原来往的记事,无不叙及。据《三国志·魏志·挹娄传》记,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后世史官、文人写肃慎故地史事,皆言之娓娓。《大明一统志》女直条载,石砮“黑龙江口出,名水花石,坚利入铁,可锉矢镞,土人将取之,必先祈神”。清代,还有许多人到松花江和黑龙江一带寻找。《宁古塔纪略》说石弩石料产江中,为松脂入水千年所化,有纹理,如木质,绀碧色,坚过于铁,土人用以砺刃,名为昂威赫。《柳边纪略》则说,其长只三四寸,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可以削铁,而每破于石。实则为树的一种,史载状如荆,叶如榆,据清代有关记事及比较语言研究,即桦树一类的杂木。石砮,据今东北各地的考古资料,乃取“矽化木(古代树木的化石)”、黑曜石、变质岩等为原料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