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毕利

毕利

蒙古族吹管乐器。亦称毕利古,蒙古语言译。汉族称之为蒙古角、大号筒、大长角号、小长角号。源于藏族,藏语称为“筒钦”(意为大号),在寺庙中使用。明代西藏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一轴表现元朝帝师※八思巴从内地返回西藏时的画面,其中就有毕利(筒钦),但比现在的毕利小。明朝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等将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引入蒙古,建立寺庙,藏族的筒钦也随之传入蒙古。全身由三节以上铜管构成,内蒙古的大号毕利比西藏的还大,有的长达495厘米,喇叭口直径达30厘米。常在佛教活动或佛教节日吹奏。奏时,喇叭口一端置于地上或木架上,奏者双手执乐器上端吹奏,仅能吹奏出两三个乐音,由受过训练的喇嘛演奏,音色低沉、浑厚,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多用两把号同时吹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同时合奏。

猜你喜欢

  • 不秃

    见“孛徒”(989页)。

  • 达云

    明朝将领。凉州卫(今甘肃武威)人。回族。出身武将世家。先世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遂为凉州大族。万历中承袭世职任指挥佥事,历任守备、肃州游击将军。以败蒙古炒胡儿、擢西宁参将。万历二十三年(1595

  • 顶圈

    朝鲜族传统的辅助搬运工具。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多用稻草或布制作,呈圆圈状。一般为农村妇女使用。当搬运瓦盆、包裹、篮子、筐等物体时,先将顶圈垫于头顶,然后再将物体置于顶圈上。不仅可以使物体放置平稳,亦可缓

  • 金兀术

    见“完颜宗弼”(1158页)。

  • 亦都护

    突厥语译音。亦译易都护、邑都护,亦都兀惕。古突厥、回鹘首领称号。始见于鄂尔浑碑铭。7世纪定居别失八里(今新疆北部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一带的铁勒拔悉蜜部统治者及12—13世纪高昌回鹘首领亦称之,并将所居之

  • 巴哇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巴洼族。属西宁卫。居地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洪武十三年(1380)归顺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其首领与西宁卫属十一族首领同入贡。宣德元年十二月(1427.1),其族指挥佥

  • 涅剌拏古部

    契丹部族名。原为大、小二黄室韦户,契丹开国前夕,为※耶律阿保机所征服,分置涅刺拏古部与※突吕不室韦部,开国后,成为太祖20部之一。隶北府,置节度使统领,部族军属东北路统军司,戍泰州东。

  • 夸吕

    ?—591南北朝至隋初吐谷浑可汗。又作吕夸。姓吐谷浑氏。※伏连筹子。梁大同元年(535),继※可沓振之后,为吐谷浑王。《北史·吐谷浑传》、《魏书·吐谷浑传》则称其父“伏连筹死,子夸吕立”。始自称可汗,

  • 达日斗来

    撒拉语音译,意为“打哑铃”。青海循化等地撒拉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每当丰收或喜庆节日之时表演,以示祝贺。表演者双手持一对用石头凿成的状似哑铃的器械,表演各种惊险优美的动作,或平举过头,或下蹲、劈叉,或扔

  • 焚书

    书名。又称《李氏焚书》。明代回回人※李贽撰。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年至三十年(1576—1602),分6卷,分书答、杂迷、读史和诗四部分。作者以反对孔孟之道的“异端”自居,书中猛烈抨击儒家经典和假道学,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