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①以本民族利益为主要出发点来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作用。封建社会的统治民族以本民族利益为至高无上的利益,以民族主义思想为指针,对异民族实行民族压迫。资产阶级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以民族主义号召反对民族压迫,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殖民地、附属国和被压迫民族,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侵略中,都以民族主义思想为武器进行斗争,同样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都以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利益,在进步性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尤其是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外以“全民族”利益为幌子,对殖民地、附属国和一切弱小民族实行民族压迫;对内,统治民族以“优秀”民族自居,对异民族实行民族压迫,这时的民族主义,均已成为反动的民族主义。无产阶级主张国际主义,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反对民族主义。 ②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一即“民族主义”,最早的含义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此作为反对清朝统治的口号;后来孙中山对民族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对内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对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始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猜你喜欢

  • 镇燕军司

    西夏监军司名。全称黑水镇燕监军司。夏景宗李元昊建国时建,为西夏初期12监军司之一。驻地黑水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备契丹、鞑靼和回鹘。一说驻地在兀喇海城(今甘肃山丹县境)或肃州(今甘肃

  • 大宁路

    元地方政区名。至元七年(1270)改北京路置。辖境约东至大凌河,南达辽东湾,西抵长城喜峰口,北以今赤峰和阜新市一线为界。治所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领录事司1,县7:大定、龙山、富庶、和众、金

  • 东岱

    藏语音译。唐吐蕃军政建置,意为“千户”,隶属“五如”或“四如”之下,设东本一千户长管理。详见“部落使”(1906页)。

  • 罗桑旺秀噶桑嘉措

    1810—1873清代青海瞿昙寺高僧,第三世寺主,又称噶桑丹增嘉措。藏族。出生于凉州达垅沟。曾在塔尔寺求学,并在许多静修院修习,多次赴拉卜楞寺,从阿莽仓活佛贡乔坚赞前聆听经教。在杨宗修建不热官。咸丰元

  • 钵阐布

    又作钵掣逋。藏语音译,意为“高僧”、“大德”或“大和尚”。《新唐书·吐蕃传》载:“钵掣逋者,虏浮屠豫国事者也。”白居易亦谓“吐蕃宰相沙门钵阐布。”钵掣逋又是一种官职名称,为吐蕃王朝掌管政务的僧人。地位

  • 科布多

    清代地名。又译和卜多、科卜多。位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西北(即今蒙古境内科布多)。以地有科布多河得名。词义意谓“箭橐”。初隶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尔丹死后,并于清,清军于其地置屯田。雍正八年

  • 福泰

    ?—约1868清代蒙古族起义首领。内蒙古土默特右翼旗人。蒙古族。因不堪旗封建主强行征兵勒派,于咸丰三年(1853)、六年、七年,先后数次向盟长衙门和理藩院呈控,均无结果。遂于七年,与常明等人领导箭丁2

  • 弗提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明永乐七年(1409)三月,设忽儿海卫,后恼纳、塔失叔侄争印。五月瓦刺金河等处女真首领塔失等23人来朝,析忽儿海卫置该卫,以塔失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赐诰印、袭衣及钞币

  • 夏卜让千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同德县北部,东、北接贵南县鲁仓千户部落,西临黄河,南接卡力岗。与兴德县夏卜让千户原为一个部落,数百年前,由甘肃夏河一带迁至青海黄南同仁一带游牧,因与当地部落纠纷,又迁至同德县。清道光

  • 拜济

    即“妣吉”(1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