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汉人枢密院

汉人枢密院

契丹王朝中央官署。又称“契丹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称:契丹官制特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侍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枢密院之设,盖置自辽太宗入汴(今河南开封)灭晋之时(大同元年,947年),是年八月,辽世宗置北院枢密使,九月,改元天禄,再置南枢密使院,以高勋为首任。北、南院时备。两院合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对其所掌,史有两记,一为“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即掌契丹民事,“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百官志》一);一为“掌汉人兵马之政。”(《百官志》三)。今有人解释:所记执掌不同,反映设置初期与辽中期以后该衙职能的变化。契丹习俗崇日,毡帐皆东向,因该署“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正职为南院枢密使,另设知南院枢密使事、南院枢密副使、同知南院枢密使事、签书南枢密院事等。其官吏大都由进士充任。辽代末年,皆以皇太子(皇位继承人)为总北南院枢密使事。据《辽史·百官志》载,契丹共设三枢密院。于※北面朝官中设“契丹北枢密院”和“契丹南枢密院”;于南面朝官中又有“汉人枢密院”。今人研究认为,此载有误,后两院实为一衙,契丹南枢密院即汉人枢密院。

猜你喜欢

  • 隆款

    毛南族乡规民约。又称“龙缓”。流行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地区。由各村、峒民主推选有名望的老人共同制订,以维护地方的利益。内容包括抗拒外来侵犯和维护当地风俗、山水两个方面。违犯规约者由

  • 陈留

    见“萧孝友”(1994页)。

  • 杨敬修

    1870—1952近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翻译家。字仲明,号秀真,以字行。经名萨里哈。天津塘沽人。回族。父母早亡,由祖父母抚养。少年时以卖烧饼为业,生活清苦。后从师李正先阿訇,学习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

  • 苏尔莽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玉树二十五族之一。驻子曲河下游。东接扎武,南界昌都,西抵囊谦,北临拉休。有百户1员,驻囊结载寺;百长2名,属民400余户。耕牧兼有,田多牧少。信奉喇嘛教黄、白二教派。归西宁办事

  • 阔什别吉

    突厥语qoshbegi~qushbigi音译。阔什(qosh ~ qowush),意为“大本营”,别吉(begi)意为“首领”、“官人”,两者组合成词,意为“大本营长官”。※叶尔羌汗国时期担任这一官职

  • 滕王

    金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天德元年(1149),司空、平章政事、吴国公刘等受封;正隆三年(1158),海陵王第四子完颜广阳受封;大定十一年(1171),世宗子完颜永蹈、同年,完颜永济(卫绍王)相继封。《金

  • 翁村

    解放前京族地区的乡村首领,类似村长。负责处理村中一切事务,解决争端,对外交际,筹办“唱哈”节及公益事项,执行祭祀、召集会议,宣读和执行村约等。由村内有名望的老人组成的“嘎古”集团推选能说会道、有办事能

  • 伊纳雅特喀喇玛特

    见“喀喇玛特和卓”(2209页)。

  • 李国昌

    ?—883或887唐末节度使。本姓朱耶(一作朱邪),名赤心,西突厥别部沙陀人。祖籍陇右金城(治今甘肃兰州西北)。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朱耶执宜之子。初袭父职。曾与唐将联兵击回鹘,破石会关,平潞州

  • 耶律牒蜡

    ?—951辽代初期将领。名又记作牒䗶。字述兰,又作述轧。契丹族。为六院夷离堇※耶律蒲古只后。辽太宗时入仕,任中台省右相。会同元年(938)七月,使后晋,持节册立石敬瑭为“英武明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