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清廷对蒙古的封禁政策

清廷对蒙古的封禁政策

清统治者从分散和孤立蒙古的目的出发,除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分别建立蒙古八旗、游牧八旗、总管旗、札萨克旗,限制其辖境,封锁其疆界,使之成为互不相属,不通往来的小块封建领地外,并对蒙古实行封禁政策,限制蒙古各部、各旗间以及与汉族间的往来联系,实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1)禁止蒙古越旗界游牧:清政府从天聪年间始,即规定蒙古各旗不得越界游牧和互相往来。凡越旗界进行游牧或与外旗往来者,上至王公下至牧民分别罚俸或罚牲畜;(2)禁止蒙古各部互通贸易和通婚:清政府为防止各部之间的联合,规定漠南蒙古与喀尔喀、卫拉特王公、台吉之间不得通婚和互相往来贸易,违者革爵秩,不准承袭;(3)限制汉人在蒙古地区贸易耕种:清初汉人多有进入蒙古地区垦荒、务农或从事贸易。康熙时加以限制,至乾隆年间三令五申,严格禁止,凡入蒙地者,需持有清政府发放的印票,无票者即属违法,一经查出,即被驱逐,财产、货物一半入官。实行蒙汉隔离政策。但私出者多,禁不胜禁,只得采取半放任态度,至清末,实行移民实边,始解除禁令;(4)禁止蒙古人学汉族文化:清政府认为蒙古人学习汉族文化,蒙汉结合,不利于清朝的统治,遂禁止蒙汉人民互相学习。《理藩院则例》规定,王公、台吉等不准延请内地书吏教读,或充书吏,违者议处。禁止蒙古人学习和使用汉文,只准蒙古人用满文、蒙文字义取名字,不准用汉名汉姓,并限制蒙古人入关;(5)禁止蒙汉通婚:与此同时,禁止蒙汉人民通婚在乾隆时期虽曾一度解禁,至嘉庆以后再度禁止,直到清末始解禁。清政府的封建隔离政策虽未能完全杜绝蒙古各部各旗间,蒙汉人民间的交往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共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猜你喜欢

  • 鸠摩罗什

    344—413后秦高僧。又译鸠摩逻多、拘摩罗逻多、究摩罗罗陀等,意为“童受”、“童首”、“童寿”、“童子”。原籍天竺,世为国相。其父鸠摩罗炎东越葱岭,至龟兹为国师,娶龟兹王妹生罗什,年7岁,随母出家。

  • 盐泽

    即“蒲昌海”(2319页)。

  • 噶勒藏多尔济

    ?—1757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一译噶尔藏多尔济。※噶尔丹弟朋楚克达什孙。姓绰罗斯。因世代驻牧额琳哈毕尔噶(今新疆依连哈比尔尕山),故又称额琳哈毕尔噶台吉。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率众

  • 合扎猛安

    金朝皇帝侍卫亲军的称谓。女真语“合扎”意为亲军;猛安,意为千夫长。因以皇帝亲领之,故名。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后,徙金太祖阿骨打、辽王完颜宗干、秦王完颜宗翰之猛安,合并后称之,并专立侍卫亲军司统之

  • 约布

    旧时存在于西藏门巴族部分地区的佣人。主要来源于破产或欠债的※差米、※如米和孤儿。无独立经济。多单身在宗本(相当内地县官)、措本(相当内地区、乡长)和富裕差米家做家务和田间劳动,吃穿由主人供给。但原有人

  • 尼亚

    即“尼雅”(764页)。

  • 乌什起义

    清代乾隆年间新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西北地区后,为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统治,于当地置屯田、建立军府制度,派伊犁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分别统兵驻伊

  • 洛桑坚样嘉措

    1768—1816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乾隆三十一年(1766),洛桑丹悲坚赞圆寂后,被选为转世灵童,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三世。出生于青海郭密氏族的贺尔加庄。幼年在塔尔寺学经,后赴西藏色拉寺拜师学

  • 巴玉藻

    1892——1929飞机设计制造家。蒙古族。出生于江南。祖籍内蒙古克什克腾旗。14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7岁赴英国留学。1915年赴美深造,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系,9个月修完全部课程,获得航空工

  • 胡母思山部

    见“忽母思部”(14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