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语

满语

我国满族曾经使用过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同蒙古语的关系比同突厥语的关系要近。从满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来看,满语固有的语音,有6个元音,19个辅音。复元音丰富。元音出现在一个词里,一方面有相互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相互排斥的情况。根据这个语音特点,元音可分为阳性、阴性、中性。同性元音相互和谐,阳性、阴性元音相互排斥,中性元音可以出现在阳性、阴性元音的前后。辅音也有和谐的现象。软腭部位的塞音和擦音同小舌部位的塞音和擦音是对立的两类。同部位的音相互和谐,不同部位的音相互排斥。词的语音结构以开音节占优势。除状词和少数词以外,只有个别的辅音能出现在词末。极少数音不能出现在词首。根据语言类型分类,满语属粘着型语言。词的语法意义依靠在词干后粘着各种附加成分来表示。有数、格、时、态、体等粘附成份。由于粘附成分不如满一通古斯语族其他语言丰富,因此有些语法意义要使用分析形式和藉助于虚词。例如,满语动词没有人称附加成分,除了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外,要用相应的名词、代词来说明实现动作的人称。由于格附加成分不多,因此在满一通古斯语族其他语言用格表示的语法意义,在满语里则使用后置词。状词非常丰富,在构成上很有特色。句子结构的成分相对固定。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前。由于满语的连词多,因此从句和主句相连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满语中有关狩猎、骑射和反映独特生活方式的词很有特色。满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以后,在满语中又逐渐充实了有关文化教育、公文、官职衙署方面的词语。利用在词根后粘接构词附加成分是派生新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采用词素与词素的复合,构成具有单一语义的合成词。满语从汉语中吸收了一批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也仿造汉语词的模式创造了一批新词。也有一些词来自蒙古语,其中一部分词在蒙古语已经消失,但在满语中保存下来了。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满语逐渐衰落,现在满族已转用汉语,只有黑龙江省黑河市,富裕县、泰来县等少数满族村落的一些老年人还能讲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满族有1599年创制的满文,1632年曾进行过重大的改革。辛亥革命以后,满族转用汉文。

猜你喜欢

  • 马发

    旧时蒙古族少年的一种发式。清朝至民国时,主要流行于蒙古土默特等地区。即蒙古少年头顶前部中央所留的一撮头发。蒙古家庭从婴儿出生到剃头时,用剃刀把头发大部分剃尽,仅留下头顶囟脑门上一撮“胎发”,取吉祥之意

  • 西番

    ①汉族和白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亦作西蕃。一说始见于《宋史》;一说早在公元3世纪晋初张华《博物志·异鲁》已有载称:蜀中南高山有“西番部落”。五代《定西番》词牌说蜀郡附近有该族群活动。《太平寰宇记》卷77《

  • 赤山

    汉代乌桓人所敬仰的圣山。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位于辽东西北数千里处。一说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北。其俗:人死,称死者神灵归赤山,如汉人言死者魂神归泰山。

  • 阿密麻妈

    土家族信奉的守护神。又称巴沙婆婆、沙巴妮。为保祐小孩顺利成长的女神。形像为一年长妇女。神位设在火炕对面的碗柜门上。当妇女生育小孩后,要在柜门上贴一纸剪的人形像,表示阿密麻妈已被请到家中守护婴儿。每逢吃

  • 奥姑

    契丹习俗。详见“拜奥礼”(1664页)。

  • 赶兔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蒙语正确音译应为噶勒图。孛儿只斤氏。※俺答汗孙,※辛爱黄台吉子。疑为《三云筹俎考》等书所载之安兔。父母离异后,随母移居满套儿(今河北丰宁一带),因近边塞,被称作“蓟门属夷”。

  • 亲家伍

    参见“家伍”(1947页)。

  • 拉乌

    见“罗卧泼”(1416页)。

  • 回回司天台

    参见“回回司天监”(784页)。

  • 仁师

    西夏官位。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载为谏师位之一,位在第二。为皇太子之师,在中书、枢密位下,与次等司等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