潳山蛮
汉代对南郡潳山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又泛称南郡蛮。与※廪君蛮或※槃瓠蛮关系密切。分布在荆山,今湖北南漳一带。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雷迁等率领下举兵,后被汉武威将军刘尚所率万余汉军所破,族人7千余口被迁至江夏,后称※江夏蛮,宋时称沔中蛮。其后裔分别与汉、土家、苗等民族融合。
汉代对南郡潳山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又泛称南郡蛮。与※廪君蛮或※槃瓠蛮关系密切。分布在荆山,今湖北南漳一带。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雷迁等率领下举兵,后被汉武威将军刘尚所率万余汉军所破,族人7千余口被迁至江夏,后称※江夏蛮,宋时称沔中蛮。其后裔分别与汉、土家、苗等民族融合。
元代蒙古官名。又译“桑齐”。“仓”汉语“仓廪”,“赤”蒙古语,意为“司事人”。《元史语解》释为“管仓人”。元内宰司所属典膳署仓赤35人,与令,丞等共掌内府饮膳之事。
云南维西县剌普地区纳西族的自称。当地纳西族约于200年前由四川木里塔拉(原属今木里藏族自治县,现属盐源县)迁入。该地汉、藏、彝等族称纳西族为摩梭,又同音异写为“摩娑”、“摩沙”、“摩挲”。此为“木里摩
?—1195金大臣。泰州(治今吉林洮安东)人。奚族(一说女真)伯德氏。正隆五年(1160),充护卫,授曷鲁碗群牧副使。复召为护卫十人长,累迁复州刺史。明昌(1190—1196)初,任西北路副招讨,历秦
契丹朝服名。据《辽史·仪卫志》:“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或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擫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末缀珠。服紫窄袍,系※䩞鞢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称黑车子鞑靼、和解室韦,或简称黑车子。以拥有大量黑车而得名。源出东胡,语言、习俗与契丹相近。唐代始见于史载。分布于俱轮泊(今呼伦湖)东南至今兴安岭一带。下分8人小部落。原臣服于回
门巴族民间传统炊具。一作“可”,门巴语音译,意为“石锅”。用手凿制。分平锅与深底锅两种。平锅用质地坚硬的青石板制作,适宜烙饼;深底锅用质地稍软的石头制作,亦有平底和弧形底的区别。一般敞口,口径20—4
见“炒花”(1502页)。
旧时毛南族民间祭祖活动之一。毛南语称“沙赫公叭”。地点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波川两村交界处的下林(毛南语称“卡林”)墓场。人们认为死人灵魂也喜欢赶圩,其圩叫“祖先圩”。如果不赶此圩,祖先要责怪和
?—318十六国时期汉国(前赵)大臣。族属匈奴(?)初从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刘渊举兵,建汉国,历封右於陆王、前将军。以征讨大都督、大将军职领兵攻晋并州刺史刘琨于版桥,兵败。汉河瑞元年(309),
蒙古国大臣。又作石抹咸得卜、石抹憨塔卜。契丹族。太傅※石抹明安长子。成吉思汗十一年(1216),父卒,袭太保,为燕蓟留后长官,史称“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后因其弟忽笃华亦为是职,故人称“大哥行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