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玛纳斯

玛纳斯

①柯尔克孜族著名英雄史诗。长期流行于民间,世代口头传诵,为专门演唱史诗的民间歌手—“玛纳斯奇”集体创作而成。与《江格尔》、《格斯尔》被称为我国游牧民族三大史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其形成年代有8至9世纪(叶尼塞·鄂尔浑时期)、9至11世纪(阿勒泰时期)、16至18世纪(准噶尔时期)等说。主要通过玛纳斯家族几代人的活动和业绩,反映古代柯尔克孜人团结抗击异族侵掠和争取自由的斗争,维护柯尔克孜人安宁和幸福之主题。初为格律诗,每一段大都押脚韵,有一部分也押头韵、腰韵,每行多为7个或8个音节组成,唱述时尚有数种乃至十几种乐器伴奏。已初步整理,并陆续译成汉文。目前已发掘出8部,约20多万行。《玛纳斯》既是此部史诗的总称,又是该史诗中的第一部,主要叙述第一代英雄玛纳斯的出生、生平和业绩。第二部《赛麦台依》,主要叙述玛纳斯之子赛麦台依继承父志,继续和卡尔梅克汗王斗争以及大将坎乔劳背叛本族,杀害赛麦台依,使本族人民又陷于卡尔梅克贵族统治的情景。第三部《赛依台克》、第四部《凯耐尼木》叙述第三、四代英雄继续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内奸的事迹。第五部《赛依特》,叙述凯耐尼木之子赛依特斩除七头恶魔,为民除害的业绩。第六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哈》,叙述赛依特两子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七部《索木碧莱克》和第八部《奇格台依》,叙述别克巴哈之子孙继承祖先之志,反抗卡尔梅克、唐兀特、茫额特等外来侵犯。内容涉及柯尔克孜社会各个方面,是研究其历史、民俗、宗教、地理、语言等的珍贵资料。已出版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译本或片断。在国际上,也有俄、德、法、英、土耳其、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等文译本或其片断问世。②新疆地名。见《西域图志》等书。因玛纳斯河得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派兵屯田。二十八年建绥来堡。三十三年(1768)设县丞。四十一年(1776)移陕西西风协为玛纳斯协,由副将统率。四十三年北建康吉城,南筑绥宁城,中为靖远关。四十四年置绥来县。光绪十二年(1886),合为一城,县治在南。解放后改称玛纳斯县。

猜你喜欢

  • 阿昔洞簇长官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置,秩正七品。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北若尔盖境。二十年(1387)其地被朵甘则路、南向二部引草地诸部千人十七年(1394),明廷更定番部朝贡仪时,将其列入全国三十

  • 拉孜

    地名。藏语音译。意为“神山顶”。亦称纳孜、章拉则、拉则宗。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雅鲁藏布江上游,属于日喀则地区。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拉孜宗,地当交通要冲,东通日喀则、江孜、西通萨噶、噶达克,南通胁噶尔、定日

  • 宫漏

    计时器。蒙古族妥懽贴睦尔(元顺帝1320-1370)设计制造,高约6-7尺,造木为柜,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柜上设西方三圣殿,柜腰设玉女捧时刻筹,时至则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悬钟,一悬钲,夜

  • 纳都

    契丹语,意“山”。一记为“胡都”。辽圣宗开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奉使契丹宋吏宋绶《上契丹风俗》记曰:“蕃语山为纳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一说,可以蒙古语nada(山、岭、崖壁)

  • 年乃海索麻百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海北刚察县西南布哈河下游,东临青海湖,南隔布哈河与共和县铁卜加部落相望,西接天峻县汪什代海部落,北邻苏乎扎、日芒两部落。与年乃海角什科部落原为一族,住黄南贵德地方。清嘉庆(1796

  • 大琳

    渤海国宗王。高王※大祚荣子。武王※大武艺弟。唐开元十七年(729)八月奉武王命朝唐,被唐封为中郎将,留侍宿卫。

  • 于忠

    462—518北魏大臣。字思贤,本字千年。鲜卑万忸于氏(后改于氏)。领军于烈之子。初拜侍御中散。太和(477—499)中,授武骑侍郎,赐名登。十九年(495),转太子翊军校尉。宣武帝即位,迁长水校尉,

  • 三宝

    ?—1784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伊尔根觉罗氏。乾隆翻译进士。授内阁中书。十三年(1748),随尚书舒赫德往金川办理台务。十六年(1751),出任湖北驿盐道。二十一年(1756),回京,任户部郎中,

  • 贞明

    唐代南诏宣武帝隆舜年号。约878—881年,凡4年。

  • 金当川

    ?—434北魏时休屠胡(屠各胡)首领。平凉(治今甘肃平凉)人。征西将军金崖从弟。太武帝延和二年(433),从兄被安定镇将陆俟执杀后,于十二月被部众推举为首领。三年三月,引兵围魏西川侯彭文晖于阴密(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