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瑶族

瑶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甘迪门”、“坳标”、“拉加”、“炯奈”、“金门”、“藻敏”、“布努”等不同自称和“盘瑶”、“过山瑶”、“茶山瑶”、“花蓝瑶”、“背篓瑶”、“八排瑶”、“板瑶”、“白裤瑶”和“平地瑶”等30多种他称。共有2134013人(1990年),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湖北和江西等7个省(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多,有863407人,其次是湖南、云南和广东。没有本民族文字,语言也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勉语、布努语和拉加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加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彼此不能通话。一般通用汉文。信奉道教,崇拜多神,尤其崇奉祖先盘古。其族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源于江浙一带的“山越”;大多数人则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秦汉时,其先民分布在今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南北朝隋唐时称“莫徭”,宋以后始称瑶。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瑶民先后迁往岭南腹地和云贵山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大多“依山险而居”,长期从事广种薄收的刀耕火种农业,过着迁徙不定的飘泊生活。唐宋以后,封建势力逐步深入瑶区,湖南和广西的部分瑶族地区开始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元明两代,土司制度在广大瑶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已出现封建地主经济。到解放前夕,大部分瑶族地区已进入地主经济,但普遍保留着原始村社组织残余的“瑶老制”,有些地区还遗留封建领主制的残余,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历代统治阶级对瑶族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瑶族人民不断反抗,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清代湖南江华瑶民起义及1933年桂北瑶民反对国民党的起义,都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几个瑶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农林、工交、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 乾陀罗

    西域古国名。见《洛阳伽蓝记》。《魏书》、《北史》西域传作乾陀,在乌苌西,本名业波,为哒所破而改名。同传小月氏国也指该国,都富楼沙城。其王为大月氏王寄多罗子。寄多罗西徒后令其子守此城,因

  • 马之龙

    1781—1852晚清著名诗人和作家。字子云,号雪楼。纳西族(-作回族)。云南丽江大研镇人。为人正直不阿,博学多才,善吹铁笛,与同乡牛焘并称为“牛琴马笛”。具有爱国思想,喜谈天下古今时弊,慨然著文评论

  • 包尔汉

    1894—1989中国当代社会活动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新疆阿克苏人。维吾尔族。出生于俄国,1912年回到祖国。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同时自学突厥学。1933年赴苏联。后回

  • 李师白

    西夏大臣。夏仁宗时(1140—1193)官宣德郎,多次奉使金国。天盛十六年(1164)正月,使金贺正旦,礼对娴雅,金世宗嘉之,赐衣、帛、金银带、鞍辔、袱、绢、匣等物,其后遂为定制。十九年(1167)正

  • 兀良哈三卫

    明朝在东北所设朵颜、福余和泰宁三个蒙古卫的总称。亦称“朵颜三卫”。因该地居住有蒙古兀良哈人而得名。元代,※者勒蔑的后人率兀良哈人的一支跟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子额勒只带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今大兴安

  • 萨穆什喀

    ?—1643清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佟佳氏。扈尔汉第三弟。少从努尔哈赤征战,积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太宗皇太极即位,列十六大臣之一,佐理镶白旗事。天聪四年(1630),征明滦州,率众射敌获胜。七年(163

  • 宁祺寺

    召庙名。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西北太平街。亦称和硕乃召,俗称太平召。康熙六十一年(1722),土默特两旗官兵捐资兴建。乾隆元年(1736)规定,土默特旗遣4名喇嘛到多伦诺尔召内念经,如有缺额,由该寺

  • 翁钦达拉

    清代四川孔撒土司弟。藏族。乾隆二年(1737),瞻对土司因地方纠纷,终年不休,经其从中调解始息。诏四川总督遴员勘查地界、分疆,授安抚使职,遂与其兄分析地土,领麻书土司。五十七年(1792),随福康安西

  • 呼兰若尸逐就单于

    ?—147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名兜楼储。原任南匈奴守义王。初居京师。顺帝汉安二年(143),被汉朝立为单于,顺帝亲授玺绶,赐车马、器服、金帛甚厚。遣行中郎将持节护送归南单于庭。自

  • 玛延山卫

    见“马英山卫”(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