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畬族

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或“山客”等。史书上称“畬民”、“畲客”或“峯民”、“峯客”。畲,音she(奢),意指刀耕火种或巢居的民族。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5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人口630378 (1990年),以福建省占多数,占总人口的60%以上。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其先民已活动于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称为“蛮僚”。南宋时汉文史书上开始出现“畬民”的记载。至元、明、清时期逐渐向闽东、浙南迁徙,和当地汉族杂居一起,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民族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一为外来说,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五溪蛮),迁入该地区,所谓“畲瑶同源说”;一为土著说,即源于古越人,或为当地蛮族或闽族的后裔。隋唐王朝时期,已在畬族聚居的潮州、漳州和汀州先后设置封建郡治,对畬族地区实行封建统治,标志畲族封建制的开始。到明、清时期,畲族经济状况已和当地汉族地区基本一致。经济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也从事狩猎活动。社会组织多以同族或同姓结成村落,主要有蓝、雷、钟大3姓。有同姓同宗的祠堂和同辈兄弟区分的“房”组织,由族长主持祠堂与族内事务。信奉盘瓠,重祭祖,多节日与禁忌,喜唱山歌。妇女头饰与服饰颇有特点,头饰因地而异,有“盘龙”、“凤凰”等式,衣服以深蓝为主,饰以图案花边。有本族语言,各地畲语基本相通。绝大多数畲族操汉族客家方言。使用汉文字,用以记载族谱、祖图及传统史诗等。畲族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精神,从唐代起,经宋、元、明、清历朝,汉文史书有关畲族历史活动的记载,主要就是畲族人民反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斗争的历史。近代,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等许多畲族地区成立过苏维埃政权,建立过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解放后,1984年,在畲族聚居的浙江省景宁县建立了第一个畲族自治县。在各省畲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共建立了57个民族乡。

猜你喜欢

  • 伊犁额鲁特

    蒙古部落分支名。清代新疆伊犁额鲁特人专称。见“额鲁特营”(2535页)。

  • 屈瑕

    ?—前699春秋时楚国王室、将领。与楚同姓,《史记·屈原传正义》:“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曾任楚国※莫敖(官名,位次于令尹)。楚武王四十年(前701),战败郧国(今湖北郧城),并与

  • 札鲁忽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札鲁花赤”,“札鲁火赤”,“札儿忽赤”。蒙古语音译,《元朝秘史》释为“断事官”,其长曰“也可札鲁忽赤”,意为“大断事官”。1206年蒙古建国后始置,掌财赋,治政刑,主分封,会决

  • 西汉匈奴王。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与于军等率众归附汉朝,受隆重礼遇,被封为桓侯。食邑于易县,属涿郡。

  • 南诏南岳

    南诏封山名。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封五岳四渎,以蒙乐山(一名无量山,延亘300余里,一峰特出山上,有石坪。即今礼社江与阿墨江之间的哀牢山,在景东彝族自治县境内之一段)称南岳,为

  • 伊犁白话报

    报刊名。清宣统二年(1910)二月新疆伊犁同盟会创办。由革命党人冯特民(字远村、又名冯超)任主笔,李绍武、韩玉青任编辑。社址在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南)。先出汉文铅印版,继又出满、蒙、维文油印版。重点在

  • 李润羌

    羌部落名。东汉开始强迁西羌于内郡,大批氐羌徙居于凉、并二州及三辅等地。魏晋时,陕西关中渭北高原西起彬县、旬邑,东至韩城、郃阳成为羌、氐、卢水等族的居住地带,或一族为聚落,或数族为聚落,渐成小邑,发展成

  • 郑天挺

    1899—1981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原名庆甡,字毅生。曾用名“攫日”。福建长乐人。曾任北京大学秘书长、中文系教授;西南联大总务长,中文、历史两系教授;北京大学秘书长兼历史系主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

  • 居延部

    见“白霫”(596页)。

  • 墙东类稿

    书名。元陆文圭(1252—1336)撰。20卷。文圭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幼年颖悟,博通经史及天文地理律象医药算数之学。宋咸淳(1265—1274)初,以春秋中乡选;元延祐(1314—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