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脸
又称作面具。契丹民族贵族的一种葬具。用薄铜(或银)板按脸型打制而成,有的鎏金。入葬时,盖于死者面部,为防滑脱,两旁用铜丝套于死者耳部。据《虏廷事实》载:“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家贵之家,人有亡者,”“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从现有出土文物看,形貌各异,大小不一,分别为男、女、儿童各种,男性面具有的还刻有胡须。1981年6月,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营辽墓出土一具完整契丹女尸,头罩鎏金铜面具,是典型的器物。
又称作面具。契丹民族贵族的一种葬具。用薄铜(或银)板按脸型打制而成,有的鎏金。入葬时,盖于死者面部,为防滑脱,两旁用铜丝套于死者耳部。据《虏廷事实》载:“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家贵之家,人有亡者,”“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从现有出土文物看,形貌各异,大小不一,分别为男、女、儿童各种,男性面具有的还刻有胡须。1981年6月,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营辽墓出土一具完整契丹女尸,头罩鎏金铜面具,是典型的器物。
见“萧裕”(1991页)。
清官署名。理藩院下属机构。顺治十八年(1661)设。康熙三十八年(1699),分为前、后二司。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前司为柔远司。职掌外札萨克汗爵、俸银、俸缎、王公俸银、西藏噶布伦口粮银、驻京喇
清末抗击八国联军的甘军将领。甘肃东乡巴苏赤人。东乡族。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败,清军将领董福祥奉命率甘军入卫京师时,增调甘军十营,他一次从东乡地区招收1500名东乡族青壮年入伍,
见“阿洛斯”(1214页)。
因发现于今新疆温泉县阿尔卡特草原,故名。现存新疆博物馆。通高285厘米,脸型宽圆,蓄八字胡,身著翻领大衣,腰束带,垂系小囊,配剑及短刀,左手扶剑柄,右手举杯,至胸前。系6至9世纪突厥人遗物。为研究古代
渤海国、东丹国大臣。渤海末王大譔(907—926年在位)末年,官至司徒。辽天显元年(926)一月,阿保机灭渤海,二月改渤海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之,委任其为左次相。初居东丹国
旧时西藏地方政府所置的官衔之一。门巴族和藏族部分地区※宗本以下“措”一级行政官员,略似内地的“区长”或“乡长”。有民主推举产生、宗本择定或差巴户轮流担任等形式。为旧政府主管全措行政事务,征派差税、调解
党项部族名。地在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首领乜埋己,附属于党项拓跋部李继迁。宋雍熙二年(985)五月,与该地之保杏族在开光谷西杏子坪同被宋军击败,乜埋己与部众800余人被杀,俘300余人,获牛、羊、
见“哈迷的不儿”(1643页)。
突厥语yasavul~esavul音译。官名。原为低级官吏,其职司是为高级官员引见求见者。在※叶尔羌汗国后期职位提高,为汗的近侍,常被派出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