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突厥语族

突厥语族

阿尔泰语系语族之一。包括古代碑铭语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献语言以及30余种现代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使用人口约1亿。在中国境内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裕固、乌孜别克、塔塔尔等7个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另外,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尔泰地区有一部分民族成份为蒙古族的居民使用图佤语;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有少数柯尔克孜族使用一种不同于新疆柯尔克孜语的语言。这样,中国境内属于突厥语族的语言共有9种,使用人口约860万。突厥语族语言在类型上属粘着语。新词的构成和语法意义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在词根或词干上按一定顺序添加构词或构形附加成分完成的。突厥语族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已经为学者们所承认。这些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在语音方面:有元音和谐律,尽管和谐的类型在一些语言之间有所不同;绝大多数语言没有真正的复合元音;元音有前元音、后元音、圆唇元音、展唇元音、高元音和低元音之分;浊辅音r、m、n、l较少出现在词首;词首一般不出现复辅音;重音一般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在词法方面:名词有数、格、领属性人称等范畴,部分语言还有谓语性人称范畴;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性质形容词一般有级的范畴,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三种;动词有时、式、人称、数、态等范畴,有副动词、形动词和动名词等形式;量词和连词不很发达。在句法方面: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限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前。在词汇方面:有一批为各语言所共有的同源词;构成新词的主要方法是派生法,并且以后加构词附加成分为主;不少语言的畜牧业词汇比较丰富;各语言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来源不同的外语借词。在突厥语族语言分类问题上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原则提出了多种分类法。较为流行的分法是将突厥语族分为西匈语支和东匈语支。西匈语支又分为布加尔、乌古斯、克普恰克、噶逻禄4个语组;东匈语支又分为回鹘—乌古斯、黠戛斯—克普恰克两个语组。有的语组又进一步分成若干个次语组。我国境内的9种语言中,维吾尔语(包括撒拉语)、乌孜别克语属西匈语支噶逻禄语组,哈萨克语、塔塔尔语属西匈语支的克普恰克语组,图佤语、西部裕固语属东匈语支的回鹘—乌古斯语组,柯尔克孜语属东匈语支的黠戛斯—克普恰克语组。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中国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现在使用的是改进后的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原苏联境内操突厥语的民族20年代曾使用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30年代以后改为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土耳其1928年改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弹汗州

    唐代招抚契丹所置州名。一作殚汗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八部之一纥便部为弹汗州,以原部辱纥主(部落首领)为刺史统之,隶松漠府。武则天

  • 阿娇如都洛布尔

    一种夜间祭祖仪式。鄂伦春语音译,“阿娇如”,意为“祖先”;“都洛布尔”为“夜间祭祀”之意,故名。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人过去信萨奉满教,相信人死后能成神,称为“阿娇如博如坎”(祖

  • 乌桓

    古族名。又作乌丸。东胡族一支。语言属东胡语的分支。战国时已见于史籍。与鲜卑均为东胡部落联盟中之大部。秦末汉初,为匈奴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所败,联盟瓦解,余众分聚于两部。该部退保乌桓山(

  • 甲涅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马尔康及绰斯甲地方土司官寨传达命令的人员。负责土司官寨来客的禀报,向※“叶什别”(小管家)领取缮食用粮,向土司或值日大头人报告百姓的诉讼及下达土司或大头人之仲裁。此职由7

  • 大板升城

    明代东蒙古城镇名。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主持兴建,由投靠俺答汗的白莲教徒丘仝等组织汉族工匠施工。约建成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据《三云筹俎考》、《大清一统志》等所载,地点在※丰州滩西部,约在今土默特

  • 巴儿忽真隘

    古代蒙古地名。又译八剌忽怯谷、巴儿忽真脱窟水。其地有巴儿忽真河,故名。约当今贝加尔湖东巴尔古津河流域一带。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曾以此为基地攻取周邻诸部。蒙古诸部统一前,巴儿忽部世居其地,成吉思汗曾与蔑儿

  • 萧得里特

    ?—1099辽道宗朝大臣。名又记作特里特、特里得。契丹族。善阿谀顺色。清宁(1055—1064)年间,累迁北面林牙,同知北院宣徽使事。依附权臣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成心腹。大康三年(1077),乙辛诬太

  • 中英新订藏印条约

    1904年英军上校荣赫鹏强迫噶尔丹寺长罗生戛尔曾等签订非法的《拉萨条约》,遭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清政府不予批准,为挽回主权,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派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等赴印度加尔各答,与英专

  • 彭措森格

    1773—1844清代青海甘肃拉卜楞寺第三十七任堪布。又称碌雪巴·彭措森格。藏族。生于洮河流域碌肖吉察地方。乾隆五十六年(1791),入拉卜楞寺,聆听堪布霍尔仓赛赤仁波且宣讲教程,拜刚察克却为师,学习

  • 阿鲁必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噶勒弼河卫,并说清代噶勒弼鄂谟在呼伦布裕尔(今海拉尔市)南四百4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