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提瓦哈甫地
解放前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寺有地。在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城乡中,到处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在乡村,除个别寺没有寺有地外,一般都有3—5亩,或十数亩地。中等的则有40—50亩,最大的有400—500亩。在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清真寺较大,其占地面积也较多,有些大清真寺占地竟多达数千亩,如疏附城袷袢巴札大清真寺有地5000多亩,艾提卡大清真寺有3000多亩,是清真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解放前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寺有地。在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城乡中,到处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在乡村,除个别寺没有寺有地外,一般都有3—5亩,或十数亩地。中等的则有40—50亩,最大的有400—500亩。在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清真寺较大,其占地面积也较多,有些大清真寺占地竟多达数千亩,如疏附城袷袢巴札大清真寺有地5000多亩,艾提卡大清真寺有3000多亩,是清真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北魏在都城洛阳专门接待西方诸族归附者之所。为四馆之一。馆因地而名,崦嵫山,在甘肃天水西境。古代常用来指日没的地方,《山海经·西山经》谓“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崦嵫之山”。泛指日所入之西方,故以此为馆
?—1715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费莫氏。初为笔帖式,授都察院都事,迁户部员外郎。康熙中,官佐领、兵部督捕理事。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帝征准噶尔部噶尔丹,从皇七子允祜、都统都尔玛主镶黄旗大营。
见“察剌秃山卫”(2477页)、“者剌秃卫”(1349页)。
见“腊鲁泼”(2266页)。
满族先民称其首领为“牛录额真”(后改称“牛录章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翌年即以“牛录额真之爵”赏给被征服者洛科等人。后金天聪八年(1634),改其八旗官爵汉名为满名“昂邦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孟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元阳、金平、弥勒、罗平、西畴、镇源、祥云等县。译见“彝族”(2594页)。
见“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305页)。
怒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贡山县怒族对雇短工的称呼。主要出现在农忙季节,以粮食计酬,每天工作为3升玉米左右(约3公斤)。虽有缺粮者主动求雇,但雇佣双方多发生在亲戚或同族间,属早期雇佣形态。
见“法因河卫”(1505页)。
五代后唐大臣。先世为吐谷浑人。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小竖,后收为养子。骁勇善骑射,常从明宗征伐,天成(926—930)中,授泾州(治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彰义军节度使。在镇数年,为人贪暴,日以聚敛为务。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