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莫高窟

莫高窟

中国著名佛教石窟建筑群。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因此地原名莫高乡,故名。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相传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乐僔开始凿窟造像。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辽、宋、西夏、元各代均有扩建。现存洞窟492个,计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450余尊。有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佛经故事、神话、供养人等题材,以及40多平方米大的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朝夫妇出行图》,还有描绘古代少数民族狩猎、耕作、推磨、舂米等生产、生活的壁画。一些洞窟有藏文回鹘文、西夏文题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一说二十六年),藏经洞”被发现,内有4~10世纪期间的大量文献,包括用汉文、梵文、龟兹文、回鹘文、古藏文、书写的佛经、买卖契约、典当文书、文学、历史、天文、历法、医学等文献,以及绢画、刺绣、雕版印本、铜佛像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在1907—1925年间,曾先后遭到英、法、俄、日等国所谓探险家的大肆劫掠与破坏。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现为敦煌研究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光绪十四年(1888),西藏人民抗英斗争因清政府投降政策失败,英国迫使清政府于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1890、3、17)在加尔各答订立此约。签订人为驻藏大臣有泰和英国

  • 沱州

    渤海王国置。《辽史·地理志》作陀州。因近湄沱湖(今兴凯湖)得名。为东平府所辖5州之一。治州故址今有人说为兴凯湖西岸前苏联沿海州新尼科拉耶夫卡以北之废墟。辽灭渤海后废。

  • 弄麻等十一族

    藏族古部族名。见于《元史·世祖纪》。元代分布于威州(属宣政院辖地,在今四川阿坝地区汶川一带,治汶川县西北)山谷燔。元至元四年(1267)五月,受招归附,赐以玺书、金银符。十一族各族部名称史籍失载。

  • 匐俱

    见“移涅可汗”(2069页)。

  • 青税

    扎卡提税中的一种。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占据南疆时,将每年征收一次的※扎卡提税(牧业税和商业税),改为每年征收两次,春季牧草回青、牲畜产羔时征收的称“青税”;秋季时征收的称“白税”。

  • 他钵可汗

    即“佗钵可汗”(1095页)。

  • 督爽

    唐代南诏行政衙署名。《新唐书·南蛮传》谓:“督爽,总三省也”。即行政中枢。参见“九爽(35页)。

  • 忽刺罕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忽剌孩赤”、“呼拉干齐”。“忽刺罕”意为“盗贼”,“赤”意为“司事人”,即捕盗人。《元史·兵志》:“捕盗者,曰忽刺罕赤”。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国后,委专人执掌该事宜,

  • 凤伽异

    唐代南诏王子。又作凤迦异。乌蛮,姓蒙氏。阁罗凤之子。天宝五年(746,一作四年),奉父命使唐,得厚遇。七年(748),入朝宿卫,唐授以鸿胪卿兼阳瓜州刺史,都知兵马大将军。十一年(752),吐蕃授予大瑟

  • 东谢蛮

    唐代对分布在牂柯东部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首领谢氏而得名。其先世乃西汉末年牂柯郡大姓之一。西晋时谢氏官为牂柯太守,后成一方之长。所统东部居民称东谢,分布在今贵州三都、台江、榕江和贵阳一带。唐贞观三年(6